俊逸(化名)由媽媽帶來協談中心,看起來很不高興。資料顯示俊逸今年國二,在國小是資優班的學生,現在數理化卻都不及格。一進入協談室,媽媽就迫不及待的告訴心理師俊逸的狀況。
媽媽說老師告訴她,俊逸每天都在課堂上睡覺。媽媽自己小時候家境不好,沒有辦法像同學那樣放心讀書,成績不好,沒有好學歷;俊逸的爸爸也受學歷的限制,只能做一些勞力的工作,很辛苦。夫妻兩個辛苦賺錢,就是希望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環境,全心唸書,將來有好一點的學歷,不用像他們賺勞力錢。但是,這孩子一點都不曉得父母的用心,不知道珍惜讀書的機會。叫他認真唸書,他還大吼大叫,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老師叫媽媽帶俊逸到協談中心來談一談,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媽媽說得情詞懇切,俊逸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等媽媽出協談室後,俊逸狠狠地說:「那個女人只為了她自己!」媽媽明明是擔心他的將來,他怎麼會說媽媽只為了她自己呢?到底是怎樣的親子關係會將媽媽說成「那個女人」?
孩子說,她小時候沒有好的讀書環境跟我有什麼關係,每次都拿這些來逼我。我現在只能讀書不能做其它的事,連說好週末玩電腦的時間,都因為成績不好就東扣西扣扣光光了。我又不是故意在課堂上睡覺,我也很氣自己為什麼提不起精神、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成績會越來越糟?每次都說我不懂得珍惜,好像我很不孝的樣子。我都煩死了,她還一直碎碎念。孩子說得咬牙切齒,氣憤莫名,難怪會把媽媽說成「那個女人」!
從俊逸的陳述看來,他其實對自己的狀況很不滿意,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媽媽對他的指責,不但沒有帶來「反省、改過」的效果,還讓他們的關係越來越糟。為什麼會這樣?
媽媽與俊逸的關係其實是很多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寫照:難關來了,不但不能同心來面對,反而互相攻擊、成為敵人。到底青少年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在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下,來面對共同的敵人呢?或許下面的三「不」和三「要」值得父母們參考:
第一個「不」:不要以表面的結果來推論動機
孩子的認知、道德發展有一定的階段。青少年的抽象思考能力比較成熟,俊逸知道他上課睡覺、考試不及格,並不是因為不瞭解父母的用心。所以,當母親以此數落他時,他覺得被誤解,彷彿他是故意在課堂上睡覺、故意考試不及格,這讓俊逸非常的生氣,甚至憤怒。青少年的生理轉變是顯而易見的,心智的發展因不易觀察而常常被忽略。建議青少年父母不要以表面的結果來推論孩子行為的動機,那會讓孩子非常生氣。
第一個「要」:要花時間瞭解
為什麼一個國小資優生,到國二會變得數理化通通不及格?去補習了,也不見改善?原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俊逸是用眼睛看數理化的。國小時用看的就看懂了,考試也都應付得來。國中的課程比較複雜,就算用看的看懂了,因為不習慣運算,考試時也容易因跳掉一兩個步驟,而給錯答案。俊逸的父母並沒有花時間去瞭解俊逸的問題,當俊逸成績不好,就責備,就送去補習,當然就沒有辦法解決俊逸成績不佳的根本問題。很多時候,青少年孩子會有一些出乎意外的言行,例如:他想要去把XX老師幹掉。若父母的反應是驚訝、責備,孩子以後有話大概也不會想要告訴父母了。難怪很多青少年的親子關係非常疏離。根據統計,不被父母瞭解是青少年自殺的主因之一。若父母能花時間深入瞭解孩子的情況,順勢引導他的情緒與想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可能可以消彌悲劇於無形。
第二個「不」:不要只看到孩子的失敗、一味地指責
媽媽看到俊逸成績不好,就以自己的經驗為孩子預設了一個「悲慘」的將來。現在的青少年都有應付不完的考試,若父母的眼睛只看到成績,那麼成績不好的孩子實在很可憐,可能每天都要面對責備。生活只有功課,成就只有成績,然後天天對孩子緊迫盯人。想看看,誰會喜歡和一個只會責備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呢?結果,讓孩子覺得讀書好像是為了免除媽媽的憂慮,難怪孩子會說「她是為了她自己」。我們先不去評論賺勞力錢有什麼不好,這是價值觀的問題。青少年父母不要因為過度擔心而窄化了自己的眼光,不僅自己辛苦,還破壞了親子的關係。
第二個「要」:要看到孩子的特質,多方面鼓勵
然而,若媽媽的眼睛可以看深、看廣一點,她就會看到「俊逸雖然每一堂都在睡覺,卻沒有因此蹺課;雖然和國小表現差異很大,卻沒有因此拒學」。俊逸其實比父母更想跳脫現在的困境,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是俊逸很值得肯定的特質:沒有因為挫折而逃避。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多元且豐富的,若願意,都可以找到值得鼓勵的地方。父母常常多方鼓勵孩子,就像為植物澆水、施肥一樣,孩子的身心能健康的成長,親子的關係也會更加美好。
第三個「不」:不要混淆責任和期待
為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是父母的責任,但孩子是不是就會好好讀書,就不是父母的責任。認真讀書是孩子的責任,但成績好不好,就不是孩子的責任。凡是自己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責任;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就是期待而不是責任。父母要分清楚責任和期待,才不會過度焦慮。青少年是很特別的人生階段,釐清楚「我是誰」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功課。他需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將自己的責任做好,卻不見得能達到自己或父母的期待,這是需要學習去接納的。若父母能多接納與鼓勵,孩子可以藉此調整自己,從而認識自己、建立自己,卻不必因此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若父母不能分清楚責任和期待,又一味地責備孩子,孩子可能因一直達不到父母的期待而喪志。很多青少年的父母因為孩子整天流連於網路世界而痛苦不堪,為什麼孩子會從真實的世界抽離呢?是不是網路世界可以補足他在真實世界裡沒有辦法得到的肯定和成就感呢?
第三個「要」:要信任
俊逸為什麼會每堂課都睡覺?因為他每天補習完回到家已經晚上10點多了,但這是他一天中唯一一段自己的時間。他喜歡吃吃宵夜、聽聽音樂,等他滿足了,上床時大概都凌晨1點多了,6點又要起床準備上學。當媽媽因他成績不好而剝奪他玩電腦的時間,他就越珍惜晚上屬於自己的時間,結果陷入惡性循環。當媽媽願意信任他,在週末給他時間做他愛做的事─就是讓他玩電腦,而他也願意每晚在11點以前睡覺,上課睡覺的情況就漸漸的改善了。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覺得唸書是為了解除媽媽的焦慮,而是自己要做的事。青少年需要有時間和空間來做自己,在這個時間裡,他可以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嘗試一些新奇的事物。在嘗試的過程裡,有時成功有時失敗,需要有人願意信任他、給他機會,甚至在旁邊陪伴他,讓他知道「跌倒了,沒關係,我支持你,我相信你可以。」父母若能扮演這個角色,就能提供孩子一個被信任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安全的成長、蛻變。
故事的結局是,原本數理化都不及格的資優生,最後考上心目中第一志願的高中。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調適得很辛苦。因為她必須學習放下自己的經驗,去認識和瞭解孩子的需要與狀況;她必須學習在情況還不盡理想的時候,接納孩子並看到孩子的優點去肯定他;她必須願意去信任孩子,認識到「沒有孩子願意成績不好」,讓孩子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擁有成就感。孩子不是沒有孩子自己的問題,但是當媽媽願意「先」改變,就能帶來美好的結局─和諧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