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國人飲食日漸西化,造成國人體重逐年增加。根據第三次全國國民營養調查結果與前兩次全國國民營養調查相較,發現肥胖盛行率有提高的趨勢。又最近幾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和糖尿病與飲食習慣不當有密切關係,尤其以脂肪攝取量增加為主要因素。因此如何由控制飲食中脂肪的攝取,防止慢性病的發生,便成為目前國民健康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現在食物取得容易,再加上生活忙碌,很多人常常會有一餐沒一餐的吃,或總是貪圖方便隨便吃,再不然就是挑食─只吃自己喜歡吃或好吃的食物,很少考慮吃得健康營養。雖然表面上不會對身體有立即的影響,但不好的飲食習慣若是長久累積下來,卻會對身體形成不良的負擔,而損害某些器官的功能。另外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高脂肪飲食與乳癌、大腸癌、前列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的罹患率有密切的關係。
經常有人說「我沒吃油炸的食物,油脂的攝取量應該不多吧!」經過統計,國人油脂平均每日男性成人攝取79.5公克(佔總熱量之33.5%),女性成人為61.1公克(佔總熱量之34.4%),而國人脂肪建議量為每日總熱量的25-30%,可見一般人的油脂攝取量還是太多。
脂質的食物來源分為可見脂肪與不可見脂肪。「可見的脂肪」指的是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的脂肪部份,如豬肉中分布白色條紋即為脂肪,包括肥肉、培根、雞鴨皮、豬皮、魚皮、奶油、牛油、豬油、沙拉油、麻油、瑪琪琳等;「不可見的脂肪」指的是肉眼不能看到的脂肪部份,而常常被民眾所忽略,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磷脂類,而磷脂類對水及油都有很強的親和力,把脂肪很均勻的分布在食物中,所以看不到脂肪,包括酥酥脆脆的食物,如:酥皮點心、甜甜圈、燒餅、蛋糕等,絞肉類產品如:香腸、火腿、熱狗、魚餃等,所以除了避免攝取油炸類食物外,不可見的脂肪更要小心!
在避開含油量較高的食物後,若能在烹調時運用一些小技巧,亦可幫助降低脂肪攝取量。首先在烹調上,要先「選擇適當的材料」,如選用脂肪量較低的雞、魚肉類,避免使用絞肉類的製品,多增加蔬菜量,進而減少肉類用量、提供飽足感,且選擇適當的烹調用油。再來「選擇適當的處理」,如烹調前去掉外皮、肥肉,將肉類切成細條狀或片狀,可減少肉的使用量,也可增加份量感,減少裹粉量。最後「選擇適當的烹調方式」,如使用不沾鍋、烤箱、微波爐等烹調用具,以減少用油量,多蒸煮、少油炸,選用清湯代替濃湯,湯汁去油再使用,使用替代醬汁,以凝態的優格或檸檬汁、醋替代美乃滋或沙拉醬,若可在烹調技巧上做適度的改變,就可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最後若在將食物送入口中前,能運用一些進食的小妙招,則也可將油脂攝取量減至更低。
進食小撇步:
1. 以米飯等五穀類為主食:吃飯配菜和肉,而不是吃肉配飯;
2. 可見的脂肪不要吃:吃肉時要去皮和肥肉,吃蛋糕時去掉奶油或鮮奶油;
3. 額外的油脂不要加:吃麵包時不要塗奶油、花生醬,吃麵時不要加太多肉燥;多吃青菜少吃肉:先吃蔬菜再吃肉,可以減少動物性油脂的食用量;
4. 以黃豆製品取代部分的肉類:這些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含不飽和脂肪酸,不含膽固醇,而且纖維含量比較高;
5. 喝湯時先撈掉浮油:在排骨湯、雞湯中最容易出現浮油,食用前最好先將浮油撈掉,以減少脂肪攝取;
6. 糕餅點心要節制:因其含高油、高糖、高熱量,所以一定要節制食用;
7. 減少油包的使用:吃市售調理食品或速食麵時,所附的油包可斟酌使用,不需全部用完。
養成低油低脂的飲食習慣,配合攝取均衡的食物,再加上多多食用高纖維的食物,就是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最後也別忘了水分的補充,以避免便秘;適度的運動也有助延緩老化並增加新陳代謝率。保持愉快的心情,對於壓力的紓解也有助益,大家一起來開始進行減脂計畫,讓我們往健康之路更邁進一大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