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起初的愛

發布日期
2008/05/20
點閱
696

1957年戴德森醫師帶著妻小與簡單行囊落腳台灣,走遍全台深入各鄉里,選擇貧脊嘉義來回應上帝的呼召,效法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展開醫療傳道工作。看見民眾對醫療的需要,進而創立嘉義基督教醫院(嘉基)。五十年來,因著上帝無盡的恩典與所有嘉基人的同心耕耘,醫院規模也從初創時期的三十床,擴充為今近一千床的規模。為感念所有曾經和嘉基一同成長的人,在慶祝五十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追溯戴醫師等人的佳美腳蹤。

 

[1-1]【戴德森與司榮寶】

嘉基創院院長戴德森醫師(Marcy Leroy Ditmanson, 1919-2000),西元1919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崔山縣。父母親(Fred and Emma Ditmanson)皆為美國信義會自由堂海外宣教士,在中國宣教長達三十五年之久。戴德森十七歲時回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堡學院主修歷史,並在1940年畢業取得文學士學位。因熱愛中國歷史文學,畢業後前往燕京大學研究所學習,就讀期間,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因外僑身份受到侵華日軍監禁在中國長達四年。親身經歷了中國戰爭的苦難,促使戴德森立志以醫療來傳揚上帝的愛。在集中營內,戴德森認識了司榮寶女士,戰後於1948年,兩人在澳洲完成了終身大事。一對在戰火中認識的愛侶,受到深愛中國人的雙親影響,在戰亂中相遇,日後攜手成為醫療宣教的傳愛者。

 

大陸淪陷後戴德森夫婦返美接受醫學教育,開始了醫學宣教的裝備。1957年3月美國信義會自由堂海外宣教部(Lutheran Board of Missions of the Lutheran Free Church, LBM-LFC)差派宣教士戴德森醫師夫婦,偕同二子一女搭船經過澳洲來到台灣,策劃醫療佈道事工。

 

[1-2]【環島考察】

戴德森夫婦於1957年3月來到台灣之後,先在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服務一年,期間環島考察,實際了解台灣的醫療環境。在環台的旅程,戴德森發現西部嘉雲南地區平原廣闊、人口眾多、民風純樸,但生活貧困、疾病叢生,常見如小兒麻痺、痲瘋、結核病、寄生蟲病、砂眼、肺結核、腸道寄生蟲、貧血、營養缺乏以及骨髓炎等疾病。沿海及山地地區交通不便又極度缺乏醫療設施,大家生病時,礙於當時醫療費用昂貴,不會到城市就醫,大多求助於寺廟或偏方草藥。

 

[1-3]【家庭診所】

1958年8月戴德森來嘉義開拓醫療事工,全家再次搬遷,從花蓮來到嘉義,暫時居住在王田里。房子前後有竹籬笆圍繞,內有二間臥房、一間小書房兼庫房,客廳六坪大小連接廚房、餐廳,勉強可供兩個大人與四個小孩的小家庭居住。

甫至嘉義不久,某日當地教會介紹一位病人前來求醫,自此拉開住家兼診所時期的序幕。「美國仔醫生看病」的消息傳開後,僅一星期的時間病人已增加到一天十多位。在書房看病檢查,客廳充當候診室,主臥房兼做藥庫和小手術房。戴醫師一人扮演多種角色,每天忙碌異常。由於「美國仔醫生」醫術高明,名聲傳開,病人日漸增多。

 

[1-4]【愛心推手─Sunshine Circle】

在台灣醫療工作進展期,支援陸續抵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戴德森明州母會─信義會三一教會所屬的Sunshine Circle姐妹會。戴夫人原為此姐妹會主席,來台宣教後,所屬三十五位成員,以行動支持戴醫師夫婦在台灣宣教,她們善用最熟悉的家事服務,透過在會友間烤餅乾的早餐茶會,以一元義賣募款,或舉辦跳蚤市場來募集衣物、手術服、藥物、外科與診斷儀器,教會婦女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從小地方協助募款,在此時期已為此計劃募款超過一千元美金。

早期戴德森醫師在嘉義除了家庭診所的醫療工作外,更主動走進鄉鎮提供巡迴醫療服務;但初期只能借用美軍救護車外岀診察。Sunshine Circle姐妹會得知巡迴醫療的需要,不遺餘力舉辦募款說明會來傳遞巡迴醫療對嘉義北港地區民眾的重要性,並在基督教國際救濟會(Church World Service)的大力協助下,順利進口醫療事工所需的西德福斯小型巴士一部。

 

[1-5]【八七水災】

1959年8月初,連日狂風暴雨不斷,席捲整個嘉南地區,洪水氾濫,南北縱貫公路數處沖斷,南北交通為之中斷,造成空前災難,房屋倒塌,農作物、家畜流失,鄉村處處水鄉澤國;有的村落竟全被大水掩蓋,居民流離失所,即所謂的「八七水災」。斯時,戴醫師即時挺身發動救濟賑災工作,商借駐區美軍顧問團軍車,並募得日常用品─衣、被、米、油、鹽等民生物質以及藥品。又取得當地教會大力支持,前往鄉下災區救濟災民,行醫消毒等,協助災民重建家園。戴醫師進一步緊急呼籲信義宗國際救濟會(Lutheran World Relief)援助,陸續得到奶粉、奶油和罐頭、衣服等捐贈物資,以便配合看診時視其需要給予貧病災民。

 

[背景用當年報紙影本]

[1-6]【傳愛小巴走動之巡迴醫療點】

在八七水災時所發起的義診行動,未料開啟了戴德森醫師鄉村固定巡迴醫療工作的契機,他選定幾處鄉村開始定點巡迴醫療服務。每週一到埤仔頭,週三到北港基督長老教會內庭院,週四到溪口佈道所,週五到栗子崙─位在朴子往布袋的路上,並借用派出所旁破舊的老房舍義診。義診隊每日上午八時出發,下午八時返回,每次約需八、九位同工一同前往,一日平均服務三百至四百人。因看到鄉村的需要,巡迴醫療的足跡更逐漸延伸到新港、月眉潭、溪口等村落。

 

[1-7]【籌建醫院】

1959年9月,位在王田里的「家庭診所」,因病人日漸增加已顯擁擠,不得不另求發展。經戴醫師向教會尋求協助,得到嘉義浸信會差會支持,得以借用其位在垂楊路上之日式舊宿舍乙幢,充作臨時診所。

隨著家庭診所與巡迴醫療擴展的機會,發現公共衛生教育對提升居民健康扮演重要角色,長久之計,勢必藉由固定據點來推展,才有助益。1959年10月戴德森透過昔日任職花蓮門諾醫院同事,且身為嘉義人的盧存信醫師引薦,結識其父盧萬德醫師。透過盧醫師夫婦協助購得嘉基忠孝路現址,為日後建立醫院作預備。

 

 

[1-8]【早期同工】

早期工作人員除了基本成員戴德森醫師夫婦之外,已聘有專任人員—檢驗員林慶和、總務趙文禧、護士張滿及工友王嘉南。另有來自信義會挪威差會(NMS)的柯洛克教士(Astrid Kråkenes),以及從八七水災時期就開始協助巡迴醫療傳道工作的神學生陳今在(畢業於台北信義會神學院)。

 

[1-9]【信義會診療所─嘉基的前身】

1961年3月,在剛購得的土地上興建完成守衛室與庫房,並充當診所用,定名為「嘉義信義會診所」(Chia Yi Lutheran Clinic),12日舉行落成奉獻禮拜。

診所從租用的店舖搬到屬於自己的地方,環境與設備都比以前理想,診療所裡面分隔成許多小房間:診療室、候診室、辦公室、藥局、檢驗室、掛號室、供應室等,左壁外與守衛室連接空地豎立四根木柱加蓋斜頂,三面無壁為車庫兼佈道所。當時全體員工不到十位,卻是欣喜若狂終於有了自己的診所了!

[1-9-1]診所成立後,鄉村巡迴醫療仍然繼續進行,服務範圍更攀升到阿里山鄉特富野、達邦、來吉、樂野、山美、新美等村落,進行徒步巡迴醫療。

 

[1-10]【嘉義基督教醫院時期】

1962年4月29日,醫院第一期三十床工程完成,正式更名為「嘉義基督教醫院」,峻工後的嘉基,包括門診、診察室、治療室、行政辦公室、教堂兼候診區、開刀房、產房、X光室、檢驗室、藥局、掛號室、收費室加上可容納三十張病床的病房,小小醫院可說是五臟俱全了。

有了硬體,更需要同工一起投入,除了戴醫師夫婦與幾位草創期的同工外,其他各部門也隨著病人的增加,人事規模日漸擴充有與戴醫師同屬美國信義會海外宣教部的醫療背景宣教士、其它差會短期支援的醫護人員、美國明尼蘇達州女執事會護校宣教士協助護理工作、世界兄弟交換計劃(WBE)人員前來指導行政業務管理,還有本土人員的加入,頓時讓嘉基成為一個國際型的診所。

興建三十床之病房後,嘉基擴大對嘉義地區患者的服務,醫院成為巡迴醫療的基地,可將嚴重的病患轉診到醫院直接接受門診服務。病房設備齊全之後,於同年9月正式收治住院病人,提供更完善的治療。

 

[1-11]醫療

從巡迴醫療看診中逐漸發覺到當地民眾需要的醫療科別,在國內醫師群中邀請到張一正醫師前來主持內科。外科除了有戴德森醫師外,更有林捷苑醫師加入,美國信義會海外宣教部持續差派外科葛銳之醫師(Dr. Robert Gruys),麻醉科白肯諾醫師(Dr. Boyce),來自芬蘭差會的Dr. Inkeri Saloheimo女婦產科醫師等帶職宣教士。以中短期方式前來協助醫療,帶來美國醫療技術。在中西同工通力合作之下,醫院醫療技術漸上軌道,也開始有能力招收住院醫師。

 

[1-12]醫技檢驗

戴醫師來到嘉基後,引入進先進的西方醫學,藉用科學方法,更迅速輔助診斷病情,並有計劃培育當地同工學習醫療科技。

    透過強化醫療檢驗技術,成為醫師診治病人時最佳合作夥伴,同時開啟民眾選擇科學方法建立正確就醫觀念,破除迷信偏方。

 

[1-13]藥局

1965年8月,來自芬蘭差會的閔克難藥師(Esko Mikkola, 1928-2003)與妻子閔露雅(Irja Mikkola)來嘉基主持製藥、規劃藥局,協助建置嘉基藥劑科。其所研發的咳嗽藥水在嘉義地區頗具盛名,生產藥品有溶液劑、糖漿劑、軟膏劑及口服藥,提供友院與本院病患使用。

閔先生並建立藥品採購機制與管理制度,自1968年起施行卡片制度,將採購買入及處方調劑發出的藥品逐日登記,以有效管理藥品的流向,並可隨時了解藥品存量狀況,以利採購或製藥補充。

 

[1-14]門診

第一期工程規劃的門診區,大門進來右邊為掛號室,沿著右邊有好幾間診察室、治療室。民眾等候看診時則有傳道同工透過法蘭絨掛圖講說聖經故事,進大門左側為收費室,中間大廳平日為候診室,民眾在此等候領藥,週日則成為教堂。

 

[1-15]護理

早期在嘉義地區的醫療工作,未能如願找到同屬信義會的護士參與,因巡迴醫療事工對護理人力的迫切需要,戴醫師曾向門諾會差會借調加拿大籍的宣教護士Miss Helen Willms從花蓮來到嘉義支援。日後還有信義會的丹麥差會Danish Mission Societ(DMS)、挪威差會Norwegian Missionary Society(NMS)以及芬蘭差會Finnish Missionary Society(FMS),陸續派遣宣教護士參與在醫院的護理工作上。

初期護理部門由是由任蒂教士(Terttu Ronty)和張邱惜冰女士(張一正醫師夫人)共同計劃護理工作,並訓練六位助理護士:葉春子、藍美雪、賴雪華、郭麗香、馬淑女、林秀音。本院開始收容第一位病患住院起,由張邱惜冰任病房護理長,柯洛克教士(Astrid Kråkenes)任第一任護理主任,甄訓的助理護士分別分配到門診部與病房工作。

日後尚有美國信義會(LBM-ALC)的宣教護士武素(Joanne Wussow)接替擔任護理主任工作,帶動護理發展。1968年續有宣教護士傅珍珠(Margaret Friberg)來嘉基擔任護理主任。

 

[1-16]【小兒麻痺中心】

戴醫師每個禮拜有三到四天會到沿海鄉村進行巡迴醫療工作,當時主要進行內科方面的診治,若有患者需要開刀時,則須請其到醫院。透過這樣的鄉村巡迴醫療,陸陸續續有小兒麻痺患者被轉介到醫院進行開刀治療。

 

1950年代,台灣爆發小兒麻痺大流行,有數以百計的兒童正等候持續性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手術、穿支架鐵鞋並練習走路訓練改善行動。早期醫院對於小兒麻痺患者,不僅是開刀及治療都採取免費的方式,連同開刀後的復健、輔具如支架、鐵鞋、柺杖都免費提供給小兒麻痺患者使用,患者住院期間僅酌收飯錢。

 

1963年5月收治小兒麻痺病童住院治療,因醫院病房空間不敷使用,戴醫師提出設立專門照顧小兒麻痺的中心之構想,此呼求獲得戴醫師鄰居Mr. Chester A. Alfson支持工程費,1966年12月29日開始動工興建小兒麻痺病房乙棟,1967年3月完工,可容納二十五張病床與復健室等,該建築物定名為「艾弗遜小兒麻痺中心Alfson Polio Center」。

 

 

[1-17]【戴醫師回美修習骨科】

早期治療小兒麻痺兒童僅注意到四肢機能的改善,但戴醫師看到有許多小兒麻痺兒童漸漸合併有嚴重的脊椎變形,日後脊椎會彎曲壓迫胸腔,引起呼吸器官障礙和心臟衰竭,壽命只能維持到三、四十歲之間。當年台灣醫療環境尚未發達,多怕傷了患者脊椎,造成更大傷殘,對脊椎側彎手術採保守態度。身為一位外科醫師的使命,戴德森在1968年以將近五十歲的高齡,返美學習骨科,接受脊椎側彎矯正手術訓練。

 

[1-18]【本國人自營的十年】

戴醫師回國進修期間,先後有內科主任張一正醫師與外科主任林捷苑醫師接替擔任院長職務。1970年代初期,醫院約有病床100床、八位醫師(含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全院包含護理人員共有九十多名員工,交通工具有救護車及福音車各一輛。當時醫院的醫療科別分為內兒科(兒科附屬於內科)、外婦科(婦科附屬在外科)兩大科,另設有眼科、放射線科、檢驗科、牙科、耳鼻喉科、復健科,復健科除針對小兒麻痺患者,也服務因中風或其他原因需要物理治療的人。另有鄉村巡迴醫療工作、痲瘋病患者的診療工作,及小兒麻痺病童復健工作,兒童照護更擴展為小兒科住院與門診醫療。

 

[1-19]【小兒科的萌芽與建立】

美籍倪安華醫師(Dr. Andre Nelson),為前台灣信義神學院院長Dr. Russell E. Nelson之長子。1967年倪醫師在醫學院的最後一年來台灣訪察,找尋可參與服務的基督教醫院,同時在嘉基結識相伴一生的愛侶─第三屆來嘉基服務的忸直是會護士施愛蓮(Elaine Snustad)。

醫學院甫畢業,1969年4月倪安華醫師奉美國信義會教會差派回到嘉基,主要在開刀房協助麻醉的工作,同時也在門診治療兒童病患。在嘉基的三年中,倪醫師看到雲嘉地區醫療資源貧乏,尤其是小兒科的醫療水準極為落後,當下決定有朝一日要成為小兒科醫師,於是1971年4月他再度回到美國,利用四年的時間,重新接受小兒科及新生兒科的住院醫師專科訓練。

倪醫師在美國德州完成小兒科專科醫師訓練,向美國路德會差會提出志願到嘉基服務四年。1975年再次回到嘉基服務,但倪醫師不希望待他四年後約滿回美國,嘉基的小兒科就得要跟著關閉,因此他把當時內兒科中的小兒科,獨立成一個部門,創立了一個道道地地的小兒科,設立四床的新生兒加護病床,同時擔任小兒科主任。他愛台灣人的心志,感動了在內科擔任主治醫師陳博憲等人,願意轉換跑道專任小兒科,並與倪安華醫師合作一起負責規劃嘉基小兒科。

倪安華為提升雲嘉南地區小兒照護的水準,制訂了小兒科的護理規範及實施要點、奶粉沖泡及消毒、進入嬰兒室的管制及消毒、保溫箱的使用及消毒、氧氣罩的使用、動脈氣體分析、頭皮針的使用、氣管插管、呼吸器使用、臍靜脈插管、臍動脈插管、新生兒黃疸換血、蠶豆症的檢查及預防、腹膜透析等,引進最新的技術與設備、最正確的治療方法與觀念,並提升到相當的水準。因此,當時嘉基的小兒科是嘉雲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後送醫院,也挽救了無數重症患者,恩澤遍滿嘉雲南地區。

倪醫師除了制訂規則與制度,也積極培訓本地醫師及護理人員,期待辛苦奠立良好基礎的嘉基小兒科,能永續經營下去。中午休息時間就是教學時刻,倪醫師將所學所知傾囊相授,有時利用幻燈片;有時講課;有時讀書報告;有時也會來個測驗。嘉基小兒科長久以來的口碑,倪醫師對於教學的熱情及遠見功不可沒。

倪醫師四年來日以繼夜、身體力行的教學,為嘉基小兒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立了小兒科團隊後,這才把棒子交給嘉基的醫護團隊,放心的返美。

 

[1-20]【戴醫師修習骨科返台】

1974年戴德森醫師自美學習骨科與脊椎側彎矯正手術訓練回台後,隨即投入脊椎側彎手術團隊,開啟台灣脊椎側彎矯正手術的醫療發展,也是第一位在台灣使用何林頓脊椎後方鋼條固定法(Posterior Harrington Instrumentation)的手術醫師。此醫療新技術為身受性命威脅的小兒麻痺兒童,拉直彎曲的背部,使他們重獲新生,並順利進入社會就業、建立幸福家庭。

 

[1-21]【醫院再發展】

    嘉基以愛來服務當地民眾,更加深居民對嘉基服務品質的信任,這也成為嘉基再發展的動力。嘉基發展十年後病床需求率增高,1973年代院方已開始規劃外科大樓的興建,在台灣信義會與國外信義會差會的協助下,於1975年1月完成增建兩層樓外科大樓,床數擴充至120床。

     此時醫院醫療服務政策更隨著病人的需要增訂制度,給予病人最及時的診斷與治療。1977年6月檢驗室實施三班制,8月急診室擴建完成,急診也開始三班制護士上班;1978年8月院內設立血庫;1979年2月增購核子掃描器。

 

1979年5月戴德森醫師重新挑起院長職務,再次帶領同工開創院務新格局,並且積極栽培院內醫師,盼望醫療傳道的棒子能順利交給台灣的基督徒醫師們。當時院內設立的科別計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眼科、麻醉科、放射線科、耳鼻喉科,並成立公共衛生室,持續推廣健康概念。此時更有小兒科倪安華醫師擔任醫療副院長,輔佐戴院長,提出當時看來都是很前衛的工作獎勵制度及專勤制度。

 

 [1-22]【戴醫師退休】

戴德森醫師自1957年3月全家抵達台灣開始,奉獻他二十五年精華歲月在台灣地區的醫療宣教工作,並堅守到1981年9月光榮自嘉基退休返美。在台期間因對小兒麻痺的醫療,貢獻,獲頒「愛護殘障有功人士」,以及「模範父親」與「嘉義市榮譽市民」等殊榮。戴德森醫師為台灣貢獻醫療專業的愛心持續受到當地人的感念,於1996年獲得衛生署頒發「第六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

 

[1-23]【深耕】

隨著人員與設備更加齊全,自1975年起美援完全停止,醫院開始走向自立自養的階段,外國宣教士的人力也慢慢開始撤離。戴德森醫師退休後,院長一職由原任醫療副院長,台灣籍的小兒科陳博憲醫師接棒,為嘉基第四任院長。醫院的經營管理完全交由本國人接手,直至1983年外國同工陸續退休、返美,嘉基開始進入自立、自給、自養的經濟獨立期。

 

1980年代初期,嘉基規模為130床,醫師19人、員工156人,陳院長除了守成,更肩負開創任務。隨著時代變遷,台灣經濟條件改善,生活愈來愈富裕,外籍宣教士投入嘉義近二十五年的醫療衛生教育工作也逐漸萌芽茁壯,提升了父母對兒童健康照顧的重視。這時,疾病型態也從早期因衛生條件不良所引起的傳染病,轉變為慢性疾病;而隨著工業區的發展、工廠陸續設立之後,職業傷害陸續增加,對於職災相關的醫療照護也跟著起步。

 

[1-24]以愛為動力的電梯

兩層樓的醫院一直沒有升降梯,只要有需要,樓下一個吆喝聲,位在樓上的同仁無論是院長、醫生或工友,都會義不容辭的抬起擔架,齊心合力的將病患安穩送至二樓病房;要開刀的病人,也須從二樓利用擔架被抬到一樓的開刀房,開完刀後再被抬回二樓病房。1985年在不舉債的原則下向員工及善心人士募捐,將原來的二層樓建築加蓋到五樓,有二部升降機來運輸病患及家屬,進入有電梯的時代。不僅解決人力問題,減少病患上下樓搬動之危險。

 

此綜合大樓啟用後院內總病床數達218床,有系統的調整樓房使用功能,且積極延聘各專科醫師及優秀醫護人員投入,同時增添各種貴重的設備如電腦斷層攝影(CT)、自動手術顯微鏡及各類加護醫療設備等。1985年成立感染管制委員會,建立感染監視系統,提升病人安全,藉以積極朝向三級教學醫院的目標。

 

在嘉基第四任院長陳博憲醫師任內,除穩固內科與小兒科,建設綜合大樓,再帶動婦產科與外科均衡發展。有鑑於階段性任務已達成,1987年7月陳博憲院長繼續交棒給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就投身南台灣尾端醫療工作長達八年的翁瑞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