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人口的老化,慢性疾病已逐漸成為國民最大的健康威脅。社區醫療群的起始概念為:由民眾選擇一位社區醫療群之醫師為家庭醫師,落實「大病至大醫院、小病至診所」的精神。因為家庭醫師能確切掌握病患的病史、家族遺傳疾病等相關資訊,若有轉診必要,可依循此醫療體系轉介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適當科別的後續處理與治療,讓寶貴的醫療資源獲得妥善運用,對民眾來說,也能詳細了解自身病情、就近安心接受合適醫師的治療,免除四處奔波求醫之苦。
為提供民眾優質、整體的醫療服務,並落實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觀念,嘉義基督教醫院從92年成立社區醫療群,開始進入社區醫療服務,實際將醫療送入社區中,至今已建立基層醫師與醫院合作的良好模式,共有「嘉佳」、「民雄嘉基」、「諸羅山嘉基」等三群社區醫療群,除了發揮實際的功效,同時也減少病患奔波醫院的社會成本。
台灣在各方面的進步已實際進入開發國家,但在社區中,仍有被遺忘在角落的「獨居老人」,可能是身體獨居、也可能是心靈獨居,病患極需要的醫療照護,在醫療資源相當充裕的台灣,卻無法尋求適當的幫助,但由於社區醫療群醫師「走入社區」,得以適時地提供長輩們適切的醫療服務。
故事一:
今年85歲的郭阿嬤剛從美國回來台灣長居,兒子在美國是家環保公司的大老闆,但她仍選擇回到自己的故鄉養老,雖然一個人住在台灣,但這裡有她熟悉的親朋好友,熟悉的看病方式及熟悉的語言,讓她在心靈上感到安適,醫療群醫師到家中訪視,幫助她在行動不便的情況下,仍可以達到回台灣生活的願望。
故事二:
一位89歲的阿公,因中風後做氣管切開術,平日長期臥床,由83歲的阿嬤照顧生活起居;阿嬤則因咽喉癌也做氣管切開術,兩個「無聲」的老人無法尋求外界的協助,也就是老人照顧老人的窘境,醫療群醫師到家中評估生理狀況,帶回來的是滿心「無聲」的感激與祝福。
故事三:
一位80歲的阿嬤,家境相當優渥,子女皆在大陸經商,聘請一名菲律賓外勞照料其生活起居,阿嬤因心肌梗塞又中風,導致長期臥床,日常生活完全依賴外勞協助,雖然外在的生活環境很富裕,就醫卻相當不便,醫療群醫師提供的家庭訪視,能適時解決阿嬤的問題。
社區醫療著重的是「服務」,社區醫療群醫師服務的範圍則非常廣泛,不僅擔任社區裡的健康防護者,功能還包括:促使醫病關係改善、將醫療動線由門診延伸至醫院、落實分級轉診服務。社區裡的老人缺乏醫療資源或經濟來源,大多數的老人也都缺乏關懷,若由醫師適時轉介給社工人員,進一步瞭解病患的實際需求,能提供多方面的資源。
願將最大的醫療幫助送給需要的人群,並鼓勵醫師當「老人的發聲者」,多關懷獨居老人,配合醫院及相關單位的醫療資源,提供「到宅服務」,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