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末期腎臟病 看臺灣的另類世界第一

發布日期
2009/02/19
點閱
786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與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在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是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根據美國USRDS 2008年的統計資料,慢性腎臟病和末期腎臟病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至少從2002年起,台灣的末期腎臟病不論是發生率或盛行率都已高居世界第一。而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06年統計的資料,2004年全台的洗腎人口按各個縣市比較,嘉義市的發生率名列前茅,盛行率高居全國第二。以台灣小小的土地面積上卻發生全世界最多的末期腎臟病病人,箇中緣由的確引起各方的重視。

 

筆者有幸於2006200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就讀公共衛生碩士課程,在學期間曾多次與校內的學者、教授們討論到這個問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們對台灣末期腎臟病的情形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與重視。到底為什麼台灣會有這麼多的末期腎臟病?末期腎臟病的危險因素有哪些?我們應當如何預防?如何避免慢性腎臟病上身?已經有了慢性腎臟病,要如何延緩從慢性腎臟病惡化到末期腎臟病的地步?在此將討論末期腎臟病的危險因素,及應當如何預防,希望能喚起各界,更重視慢性腎臟病這個世界性的流行病,進而改善國人的健康狀況,減少末期腎臟病的發生。

 

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素

  • 國際共通性的危險因素:

(1)糖尿病

糖尿病現在已成為進步國家(包括臺灣在內)進入末期腎臟病需要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腎臟移植)的最主要病因。如果能夠早期檢查出有糖尿病,進一步嚴格地控制血糖,不僅可以保護腎功能免於惡化,更能避免周邊神經、自主神經、心血管系統、眼睛...等器官受到糖尿病的影響,而逐漸喪失其功能。

 

(2)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同樣的,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較容易發生慢性腎臟病。好好地控制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不僅能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還可以免於其他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

 

(3)有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臟病家族史的人

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家人,也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會比沒有家族史的民眾高。針對這一點,健保制度中有專案的給付,鼓勵末期腎臟病與慢性腎臟病的家屬關心自己的腎臟功能。大致的規定如下:凡是末期腎臟病在洗腎的患者(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病人),或第四期、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二等親家屬,包括配偶、父母、祖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可以免費到本院接受尿液篩檢,看是否有血尿、蛋白尿、或其他異常,希望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不會造成要洗腎的憾事。

 

  • 臺灣本土性的議題:

(1)檳榔
嚼檳榔的人會增加糖尿病腎病變的尿蛋白量,對腎臟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從而加速腎功能的惡化。

 

(2)藥物

喜歡服用偏方、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具有腎毒性的食物(如先前的三氯氰胺)或藥物(大多數為止痛藥,抗生素或類固醇)而使腎功能惡化,甚至成為末期腎臟病。

 

(3)重金屬

環境中毒素的堆積-最具本土性的議題。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責無旁貸地應該要對這個議題付出更多的關心。

 

  • 其他相關的危險因素:

包括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高尿酸血症或痛風,近年來的研究,也多顯示和慢性腎臟病的進展有密切的關係。

 

 

  1. . 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

別忘了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包括抽煙、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也都是要好好注意,並努力控制的部份。

 

綜言之,控制好自己身上的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痛風等,同時養成單純的生活習慣,可以減少病痛上身,也不致讓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在此以「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和大家一起共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好;多纖、多蔬、多喝水;不抽菸、不憋尿、不信偏方、不熬夜;以及沒有鮪魚肚。保持健康的腎臟,就從今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