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工接獲這樣的轉介時,常需打電話聯繫家屬,但當家屬回應:「我不認識這個人,不要再打!」或「小姐!很抱歉,我年紀很大了;實在無力再管這個兒子,等他死了再告訴我。」雖然家屬拒絕社工的聯繫,但從他們的回應中,感覺到他們的無奈及傷心。
「酗酒」的患者常伴隨很多問題—
(一)家庭互動關係不佳
家人當中不管是年老的父母、配偶、年幼的子女甚至是手足,常因患者酗酒的行為感到困擾。或許從開始的好言相勸到最後採置之不理的態度,當中有多少的傷心、失望和絕望。
(二)無工作、無經濟來源
患者因酗酒常導致工作狀況不穩定,甚至最後大都演變為無工作狀態。一旦無工作後就無收入,經濟就需依賴家人的支持。若患者不需負擔子女生活花費,帶給其他家人壓力還算小—只需負擔患者的生活費;但大多患者因正值青壯年時期且育有子女(子女年紀約於求學階段),帶給其他家人的負擔,可預期是非常的沉重。
我曾接觸一個個案—案主與妻子已離婚,育有一子一女(約就讀小學階段),案主因酗酒長期失業在家,家中經濟來源大都依靠政府補助,還有案母幫人打掃微薄的薪資所得貼補家用。案母除了要負責家中生計,還要教育案子女就學問題;甚至是承擔案主酗酒後的破壞行為、就醫問題。從案母的身上看到的是壓力和負擔,看不到「養兒防老」的願景。
(三)就醫問題—高頻率就醫=浪費社會資源+健保資源
酗酒的患者常有「肝」方面的問題,甚至演變成「肝硬化」疾病。且隨著酗酒的時間越長及頻率越高,造成更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最後只能提早邁向死亡的路。對於這種「人工加工」的自殺方式,導致身體上的傷害,在醫療治療計劃上感到非常無奈;雖在案主治療穩定後讓其出院,但可預料下一次的入院時間很快又會來臨。
(四)照顧問題
一般而言,酗酒患者剛開始身體活動自如,在住院時,患者大致不需依賴他人照顧,但若發生酒精戒斷症狀時除外。
曾記得有一個案,因長期酗酒導致肝硬化併腹水無法控制之病況,家中只有一年邁老母親與年幼子女與其同住。最後個案因腹水導致肚子很大(很像懷孕婦女約7個月之肚子)無法下床,需臥床包尿布處理大小便。當看到年邁的老母親在病床邊費力的幫個案翻身包尿布時,心中實在非常的不捨;當人還是嬰幼兒時期時,需依賴著父母親幫我們包尿布處理我們所需,但為何在正值中壯年時期,可孝順父母時,反而再度依賴父母親的照顧?
(五)行為偏差問題
當人喝醉酒之後,很容易把從小教育的家庭倫理及社會規範拋在腦後。
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常抱怨加害者(不管是身為人家的丈夫和兒子)常在酒醉之後,對他們暴力相向。但酒醒之後,就懺悔著懇求他們的原諒,並表示以後一定會悔改,不會再犯。或許之後有一段時間,家庭生活會很幸福和諧;但往往維持不久,只要加害者再次喝酒,下一次暴力就會再度發生!
很多受害者皆表示「若他不喝酒,對我們真的很好;但實在無法勸阻他,所以為了保護我們及小孩,不得不離開他。」
所以,當您一杯又一杯喝的痛快時,或許您認為可減輕您所謂的壓力,對環境不公的憤恨不平;但可否回頭想想,有誰正在為您傷心、流眼淚和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