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美麗瘦身一舉數得

發布日期
2007/02/16
點閱
186

減肥是台灣人民的全民運動,顯然肥胖已經成為「全民公敵」,最近有報導指出台灣地區有超過四百萬的成年人認為自己超重,尤其肥厚的「鮪魚肚」更是減重族的心腹大患!

在調查發現,進行瘦身大作戰的民眾,採取減重的方式相當多樣化。使用飲食控制,包括減少進食量,或吃低熱量與高纖維的代餐等;或以運動來消耗熱量,進而達到瘦身的效果;當然也有人不想犧牲口腹之慾,同時又不願意汗流浹背,而藉助減肥藥來減重;除了運動、飲食控制與吃藥之外,還採取SPA、按摩、三溫暖、針灸或推拿等民俗療法減重,或藉助各種號稱能瘦身的儀器,更有採取抽脂或縮腸等手術的方式來減重。民眾為了達到減重之目的往往無所不用其極,方法之多常令身為醫護人員的我哭笑不得。

其實胖的類型與原因不盡相同,但多數肥胖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根據衛生署的調查,台灣人的飲食,脂肪佔了將近35%,澱粉類等碳水化合物佔約50%,但較健康的飲食建議則是,脂肪的攝取應控制在25%左右,碳水化合物可以達到60%,因為1公克的碳水化合物會產生4大卡的熱量,而1公克的脂肪卻能產生9大卡的熱量!中國菜的料理手續繁瑣,首重調味,雖油脂能增加口感,但往往一道菜裡面的油脂量多得嚇人,熱量更是驚人,因此在烹調、飲食方面要格外注意油脂是否過量;另外還要留意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攝取量。

肥胖問題,不單只是在於某類食物攝取多寡,事實上,絕大多數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宵夜、持續的焦慮及壓力都是助長體重上升的兇手,真正能夠成功減肥的人,是堅持不懈地維持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的人。無論怎樣的減肥方式,都意味著需要在長時間裏改變自己原來的飲食習慣,否則往往在短暫的成功減重後又恢復原本的體重。但壞習慣很難改變,因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所以改變生活習慣能否成功,取決於自身的意志力。而人們的意志力通常是在開始的時候非常強勁,但隨著時間的拉長,面對種種的壓力,意志力會漸漸地消磨殆盡,並且還得抵抗諸如朋友邀約、聚會、應酬等等的誘惑。這就是為什麼短期的減重計劃很簡單,但要長期維持減重成果很難的原因。加上很多人以吃來紓壓,情緒性的進食是許多人增加體重的原因,無論是太高興或太難過,都傾向於用「吃」來紓緩情緒。除此之外,很多進行減重的朋友,在取得一些成果之後,就會對自己說:「我應該犒勞一下自己,吃頓大餐不會讓我變胖。」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原來的不良飲食習慣又回來了。

人的肥胖問題涉及基因、情緒、生活型態、文化以及社會等諸多因子,試圖利用單一方法解決,必然會徒勞無功。依據脂肪形成的原理,人所吃進去的醣類、蛋白質以及脂肪,除了提供人體日常活動所需,多餘的部分,99%都以脂肪的形式堆積。要維持體重,就應該在人體儲存脂肪之前,將它用掉,而身體活動所消耗的熱量,若比吃進去的多,就能消耗更多的脂肪,達到減肥的目的。這就好像倉庫進出貨,活動所需的熱量大,就從細胞中庫存的脂肪支取,除非所消耗的能量大於吃進去的能量,否則脂肪都不會平白無故消失。因此選對食物吃是減重的成功關鍵,想減重,首先要對食物有所了解,了解熱量攝取與消耗之間的相關性及建立正確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踏出成功健康減重的第一步。

在進行減重前,請先自我省查:
*減重的觀念是否正確?
*是否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是否真正正視自己的健康?
*是否有規律的運動?
*有自我監測嗎?

在減重的同時,可利用飲食及運動日誌來達到自我提醒的功能。附件為簡易飲食及運動記錄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飲食
運動
0分-沒有飲食控制 沒有做運動
2分-飲食控制尚可 運動20分鐘以下
4分-飲食控制佳 運動40分鐘
(一週總分在10分以下為不佳,10-20分須再加強,20分以上為佳,請繼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