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美白、塑身、減肥與健康食品,善加廣告,一定大賣。 美,帶來自我肯定與自信。 但似乎顯示一種集體焦慮,「我真的美嗎!」的不確定感,一直七上八下擊打許多女性同胞的信心。
「十月設計」總監陳瑞憲,作品包含誠品書店、衣蝶百貨、汕頭大學圖書館等,是第一位獲得「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的台灣人。他說「美感來自於學習與累積」,因此如何學習而得到美的精華,是有一些門道的。他舉逛博物館為例子,我們到博物館不能只看表面的東西,一定要知道眼前這幅畫或作品背後的事情。因此,你踏入館之前,先找到一些基本資料,閱讀研究之後再進入,你所獲得的體會與學習就完全不一樣了。簡單說,美是需要學習的,如同一則廣告詞「認真的女人(男人)最美」。
美不只外面看得見的,更是內在涵養與精髓,是全人生命的呈現。
聖經:路得記1:19-22 「於是拿俄米與路得二人同行,回到伯利恆,…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麼。拿俄米對她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甜),要叫我瑪拉(苦),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這位聖經人物拿俄米,她的人生由甜變苦,最後經由媳婦的協助又變成喜樂的甜瓜。她的人生,起初是美的(甜瓜),全家移民國外。但幾年間,丈夫、兩個兒子全死了(苦啊!真是苦!),只剩下三位寡婦。小媳婦路得願意跟隨她回鄉,一見到鄉親們,她就公開宣佈「不要再叫我是拿俄米(希伯來話,意:甜),要改叫我是瑪拉(意:苦)!」 路得記忠實記載媳婦路得,真誠又深愛婆婆,殷勤下田撿拾農人剩餘掉落的禾穗,養活婆婆與自己。因此地方的大地主波阿斯正式提親娶路得為妻,生了兒子俄備得,他是猶太明君大衛王的祖父。原本是絕望無助的一對寡婦,至終又有了明亮盼望、祖產得回、子嗣連貫、面容光彩、人生有望,是甜的美的日子。
美,經由你的學習與經歷,更加豐富。
天下雜誌於2001年11月出版一冊教育特刊,名「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其中,張華芸在「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一文中提及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大師迦納教授(Howard Gardner)的創見「七種IQ」,可以教育學子往七種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發展,包含(1)語文/數理/邏輯(2)視覺/空間(3)身體/動覺(4)音樂/旋律(5)人際能力(6)自我檢視(7)自然觀察的能力。今日,右腦須加強開發,不再只重視左腦,右腦掌握視覺、音樂、舞蹈、情感等方面的資訊。因此助學生用藝術領域的智能來發展「非科學」的智慧,使我們的思考與處世能力更深化與美化。
美,是可以學習培育而來的,家人美好的關係也是值得營造學習的。
洪懿妍在「以美好緊繫全家人」一文中提及,我們雖不是畫家音樂家,也可以帶領自己與孩子體驗美感,其方式是(1)觸碰的記憶,一同來觸摸自然物品,包含身體健康的接觸;(2)感覺比認識重要,用耳去聆聽,用耳去看畫作,「自己感受到什麼,而不是看懂什麼」;(3)給孩子一個美的環境,在感官知覺豐富的環境中,大腦會發育得更好。全家去聽音樂、去美術館、去大自然中,會加深我們對顏色、聲音的美感;(4)遊戲中找創意,「有美感,才有創造力。有創造力,才能欣賞美。」讓全家一同經歷美,使家人關係美好加分。
美是可以學習來的。
聖經《腓立比書》4章8~9節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都要思念。…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
這些人格、人品、靈性的美善面,也是可以從效法觀摩、模仿力行而內化在你的生命中,使你的生命在身心靈全人上更美。況且,我們不是自己學習,耶穌復活的大能很樂意帶領我們的生命步入佳境,我們以真誠的信心,信靠耶穌,請祂將我要學的上述的種種美,日積月累深化我生命中,你的外在與內在會自然地日日更亮眼。如同聖經的應許與事實「耶穌祂要按著那能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立比書3章21節)今天有耶穌生命,天天就在變美,變榮美像耶穌的美。
甜瓜有兩種,外面的美白與好身材,裡面的精華與關係,你可以兼得,在耶穌復活重生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