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根據統計,台灣約有25~40%女性、20%的男性患有靜脈曲張的現象;年齡大於40歲的人口中,大約50%的人有某種程度的靜脈曲張或是微血管擴張;老師、外科醫師、護士、髮型師、專櫃小姐、廚師、餐廳服務員等「需長時間站立」的職業皆是高危險群。
靜脈曲張指的是接近皮膚表面的靜脈發生擴張、充滿血液,好發於下肢,通常病人的靜脈變得扭曲且顯而易見,顏色變為深藍或紫色,俗稱為「浮腳筋」,在醫學上稱之為「靜脈曲張」。症狀包括了疼痛、腫脹、沈重感、皮膚上可能有潰瘍及夜間腳抽筋的現象,鼓脹的靜脈一旦受傷,會有嚴重流血的現象。
我們身體靠著「動脈」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四肢,而「靜脈」則引導血液流回心臟。健康的腿部靜脈,每隔10~20公分便會有個瓣膜,用來控制血液「單方向」流回心臟,防止血液因地心引力關係逆流回腳。另外,腿部的肌肉在運動時,也會對腿部的靜脈系統產生「幫浦作用」,將靜脈血液推擠回到心臟,所以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
假如靜脈長期承受血液的高壓,如久站、久坐的工作,或靜脈瓣膜功能不良、靜脈壁退化,會導致慢性腿部靜脈回流功能不良,血液即不能有效的回流至心臟,因此靜脈會鬱積血液而膨脹,即為「靜脈曲張」。有些靜脈曲張是位於較深層,較粗大的靜脈;有些則位於皮膚表面,呈現微小的紅色、藍色或紫色的線條,因形狀像蜘蛛狀結構,我們特別稱之為「蜘蛛狀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的預防
由於靜脈曲張的成因仍然眾說紛紜,如何預防腿部靜脈曲張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然而,仍然有許多小「撇步」可以幫助我們預防腿部靜脈曲張:
1.抬高雙腿:找時間將雙腿抬高超過心臟的高度,或在睡覺時用枕頭墊高下肢,皆可促進腿部靜脈血液回流。
2.規律的運動習慣:健走、爬樓梯、騎單車、游泳等皆可以運動到腿部的肌肉,減少靜脈血液的蓄積,並降低靜脈的壓力,可促進下肢靜脈血流的改善。對於已有輕微靜脈曲張的人,穿著彈性襪健走效果更佳。
3.避免緊身的衣物:避免穿著會束緊你腰部、腿部或鼠蹊部的衣物。例如有鬆緊帶的襪子就會妨礙腿部靜脈的回流。
4.經常活動你的腿:將足踝關節屈曲 (腳板抬高) 可以將血液由腿部推擠回到心臟。當需要久坐或久站時,每十分鐘屈曲足踝關節十次;並儘量避免整天都久坐或久站。
5.穿著彈性襪:彈性襪是用分段加壓的方式(越遠端壓力越高),將靜脈血液推擠回到心臟,可降低腿部的靜脈壓力及血液滯留,並可降低深層靜脈產生血塊的機會。在長途的飛行或開車時,都應該考慮穿上彈性襪。
6.保持理想體重:可減輕腿部的負擔。在飲食上,「低鹽」、「高纖」的食物有助於避免體液的滯留及便秘的情形。
7.避免過熱的環境:由於熱脹冷縮的原理,泡湯或洗熱水澡會使靜脈曲張加劇,並增加腿部的血液滯留。
靜脈曲張的成因
目前已知與靜脈曲張的生成有相關性的成因,包括:
1.遺傳
父母或家族成員有靜脈曲張情形,子女也會有較高的機會產生靜脈曲張。
2.年齡
年齡的增加會使靜脈血管內幫助血液循環的瓣膜逐漸磨損,最終可能使瓣膜失去功能。細小的靜脈曲張常出現在18到35歲之間,而在50歲到60歲之間發生的機會最高。
3.性別
女性的發生率約是男性的4倍。
4.懷孕
懷孕是產生靜脈曲張常見的原因。除了懷孕時荷爾蒙的作用降低靜脈血管的彈性,懷孕時全身血量的增加也容易造成血管的鼓脹,甚至影響靜脈內瓣膜的功能。在懷孕末期時,腹中的胎兒也有可能會壓迫到靜脈,影響血液的回流。懷孕期間出現的靜脈曲張,有可能在生產後幾個月內改善或消失。
5.生活型態或職業
經常整天都久坐或久站的人較容易得到靜脈曲張,血液的壓力會逐漸使得靜脈內的瓣膜功能失常,最終造成血液的滯留及靜脈的鼓脹。
其他和靜脈曲張有關的成因包括:經常久坐或久站、翹二郎腿、長期便秘的習慣、服用避孕藥或女性荷爾蒙、穿高跟鞋、月經週期、肥胖、懷孕次數等。
靜脈曲張的治療
近年來,靜脈曲張的治療有長足的進步,最令人振奮的,是患者幾乎都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小傷口的門診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不但「安全」且「無痛」,手術後可立刻行走、返家,回復日常作息。目前手術後的結果相當令人滿意,但請注意若缺乏日常生活的保養,仍有靜脈曲張復發的可能性。
靜脈曲張的病兆是相當複雜且千變萬化的,單一種治療並無法針對不同種類及形成原因進行完整有效的治療,因此醫師會針對每一種不同的情形,為每一個人設計獨特且適合的治療方法及計劃。患者應與專科醫師討論後,決定適合的手術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