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認識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治療新進展

發布日期
2007/08/17
點閱
870

什麼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疾病,以慢性關節炎表現為主。它主要會造成病人多處關節的疼痛、腫脹、發炎進而使關節扭曲變形;除了侵犯關節之外,類風溼性關節炎也可能會造成其它身體器官的發炎,所以並不能以一般的關節炎等同視之。長期的發炎若未獲得良好的控制,容易造成早發性的血管硬化及合併的心血管疾病。

為什麼會發生類風溼性關節炎?
雖然我們目前並不了解真正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原因,但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身體的不正常免疫反應或發炎反應都會造成關節的發炎和損傷。此外,另有研究顯示遺傳也可能是造成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例如病人帶有DR4基因的話,就更容易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生的機會。

有多少人會得類風溼性關節炎?
在台灣有將近十萬人口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約占全人口的0.5%,其中有60%是女性患者,主要的發病年齡在20~45歲間,年齡更長才發病的類風溼性關節炎也有,但一般而言,病程是比較緩和好控制的。

如何早期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呢?
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初期發病的時候和許多關節炎非常地類似,不論是在血液檢查或是X光片都可能是正常的,加上一般常用的血清「類風溼因子」的專一性不高,所以要正確地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需要臨床的經驗和技巧。一般的醫師可能會依1987年美國風溼病醫學會所訂的診斷標準來診斷:
1. 晨間關節僵硬大於一小時
2. 同時至少有三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
3. 手部關節炎
4. 對稱性關節炎
5. 類風溼結節
6. 血清中類風溼因子呈陽性
7. X光有典型的變化
其中1至4項需至少持續六週,若符合七項中的四項以上即可診斷為此病。

然而,亞洲人並不如西方人常有類風溼結節的出現,加上早期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其血清中類風溼因子常呈陰性,更增加了早期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困難。拜醫學進步之賜,研究發現血清中有另一個稱為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早期時就會出現,利用它來幫忙診斷不典型或早期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頗有價值,由於它的敏感度不比類風溼因子差,而專一性卻非常地高,所以目前已漸應用為幫助早期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利器,唯健保尚未給付,病患仍需自費檢驗。此外,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如果出現抗環瓜氨酸抗體,也可能意味著病程的嚴重度會較高,比較容易在X光片上發現有關節的侵蝕,預後通常也比陰性的病人差些。

要如何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呢?
類風溼性關節炎雖無法根治,但由於過去20幾年來的醫學進步,目前已可有效地減輕病人的症狀,並可使病人受損的關節,回復到近乎正常的活動範圍,和一般人一樣擁有正常的生活。

治療的目標有下列五大項,並分別使用不同的藥物:
1. 止痛:關節的僵硬及疼痛是病人最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會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若仍不足,才會加上小劑量的類固醇短期使用。

2. 恢復關節功能:關節的腫脹發炎仍需要抗風溼藥物才能遏止其進展。常用的藥物有滅殺除癌(MTX)、斯樂腸溶錠(salazopyrine)、奎寧類(hydroxychloroquine)、雅努麻(arheuma)、新體睦(ciclosporine)、移護寧(imuran)等。每一種藥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常需合併使用,且真正發揮藥效的時間也都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病人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按時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監控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及調整藥物。

3. 預防關節侵蝕、變形:除了上述的兩大目的外,預防未來的關節侵蝕、變形也是重要的課題。抗風溼藥及類固醇都有延緩關節侵蝕、變形的療效,而目前較新的生物製劑(如:恩博),也有研究證實可以預防影像學上的關節侵蝕。

4. 預防藥物副作用:雖然在正常的使用規範及有經驗的醫師使用下,多數的用藥都很安全,但畢竟每個個體仍是有些差異,各類的藥物都可能在不同的病人身上造成副作用,為安全起見,病人除了口服葉酸預防滅殺除癌(MTX)的副作用外,更應該遵從醫囑定期回診及檢驗,以監控可能的副作用和調整藥物。

5. 回復正常社會功能: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全身性發炎的疾病,照顧上除了治療關節炎外,也要注意身體其他器官的併發症。病人面對這樣的一個重大疾病,除了可能會有失業的危機外,也可能會有憂鬱的傾向,需要親友及社會資源的幫助,有時,更需要精神科醫師的介入治療。

對於比較難以用抗風溼藥物控制下來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健保局也在有條件之下,同意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目前巿面上的第一線生物製劑有Entanercept (Enbrel恩博)及Adalimumab (Humira),治療的效果多數人的反應都很好,可以明顯降低疾病活動度及預防X光上骨頭的進一步侵蝕,若和MTX合併使用效果更佳。另外,第二線的生物製劑有Anakinra (Kineret)、Rituximab (Mabthera)等,在第一線生物製劑治療失敗時,可以考慮用來當救援的角色,唯兩類藥品不宜併用,否則易有嚴重的併發症。

最好的治療是要全盤的整合,需要一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其中包括病人的教育,了解自己的疾病和所用藥物可能的副作用,是病人自我照顧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積極參與治療計劃,可以增加從醫囑性,進而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風溼免疫科醫師可以給病人最正確的診斷及拿捏最合宜的治療,並給予病情所需之最佳建議;復健科醫師及職能治療師可以在慢性期給予適當的復健治療,重建病人的關節功能;骨科醫師則能對於無法挽回的失能關節,給予重建或是解除難以緩解的關節疼痛;精神科的醫師則會在病人心情最無助的時候給予幫忙;而衞教師則可以給予病人正確的用藥、保健及飲食的觀念。這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團隊是治療成敗的關鍵,缺一不可,能夠發揮到極致,病人才會有最好的預後。

結語
類風溼性關節炎雖然是重大疾病,早期的診斷及正確的治療就能有較好的預後。病人若是有此問題,千萬別沮喪,要能夠勇敢地面對,尋求最好的醫療照顧,相信很快能回復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