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每年約有20多萬名新生兒,早產的發生率約佔所有懷孕的5~10%,在周產期的死亡率約15~20‰,每年約3100~4100名新生兒死亡,其中因早產而死亡約佔80%,可見早產兒除須承受因早產導致的一些合併症外,亦需面臨生命危險的威脅。懷孕20~36週發生的分娩稱之為早產,而出生體重愈低的早產兒面臨的問題通常愈多,早產兒除了死亡的威脅外,早產伴隨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家庭窮於應付,更有可能為家庭甚至社會帶來負擔,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知識,儘量降低早產的發生,值得大家關注。
唯有對造成早產的多項原因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效的預防,因此認識早產的徵象,避免早產的發生是重要的課題,以下便針對早產的徵兆與早產的原因做說明:
一、早產的徵兆及因應措施包括:
(一)子宮收縮:子宮在初期懷孕時應無收縮,若子宮出現如月經來前相似的悶痛,則為子宮收縮,此時必須休息並密切注意,若仍持續超過一小時以上,則建議就醫治療。子宮在懷孕30週前後會出現假性陣痛,此時可能有不規則收縮,如每小時有1、2次活動,每次數秒到十幾秒,有時稍有疼痛感。生產時,則產生強而有力且規則之陣痛,每2~3分鐘即有收縮,時間可長達30~60秒,且有明顯的疼痛感。懷孕過程中,若感到子宮收縮間隔小於10分鐘,且休息1小時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而早產是否發生,與子宮收縮強度和子宮頸擴張容易度有關,若能在子宮頸明顯擴張前,有效降低子宮收縮強度,則可能避免早產發生。
(二)陰道分泌物:懷孕時正常分泌物應為透明或微黃且帶有黏稠感,一如未煮過蛋白樣。若變為黃綠色、有臭味,則為細菌感染症狀,必須治療,否則可能引起子宮內感染,而產生早期破水及早產等問題;若分泌物為起司或牛奶狀,產生搔癢,則為黴菌感染,也須治療;若為水樣分泌物,則須小心是否為破水,破水後胎兒原與外界隔離之狀態被打破,也可能產生感染,必須住院治療。
(三)出血、落紅:懷孕時陰道有少量出血混合併入分泌物中,則為落紅,這可能為子宮頸小血管破裂造成,若有合併子宮收縮則可能為早產徵兆,須立即就醫。
(四)便意感、腰痠:經產婦常以此方式表現早產徵兆,若無法分辨請盡早就醫,因經產婦子宮頸比初產婦更易擴張。
二、早產的原因尚不明,可能的原因有:
(一)多胞胎妊娠
(二)羊水過多或過少
(三)子宮頸閉鎖不全
(四)懷孕中曾接受腹部手術
(五)懷孕12週後的陰道出血: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
(六)高血壓:妊娠毒血症
(七)子宮結構異常:雙子宮、雙角子宮
(八)早期破水
(九)急性疾病感染及發燒
(十)胎兒有先天疾病或受感染
除了對早產的徵兆與早產的原因有基本的認識之外,在懷孕過程中需主動關心自己的情況。一旦有早產的徵象,應立即就醫或尋求協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少早產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