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風俗稱〝斷腦筋、爆血管、腦充血、腦溢血〞,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體感覺麻木無力、半身不遂、嘴歪眼斜、無法言語、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為主要症狀。腦中風除會威脅到生命外,其造成的後遺症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常造成肢體、語言、認知方面的殘障,造成國人及健保成本的重大負擔。由於現代人壓力大、抽煙、喝酒、飲食起居不定時,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免疫紊亂等代謝症候群的人口增加,使體內大小血管易發生病理變化,導致國人中風病例急速增加。依據衛生署的統計,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國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中醫輔助治療
無論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其發病急性期均由西醫神經外科或神經內科積極處置,待血壓、感染等病情較穩定後,再到復健科復健,恢復病患的肢體活動力或言語與吞嚥等獨立生活能力。現代醫學強調中西醫結合治療,若能在中風早期(前6個月),所謂的黃金時期,結合傳統中醫治療,可改善恢復時期的抗病功能及腸胃功能低下等問題,增加患肢的運動功能,降低中風後遺症的發生率。
國內研究發現,對於中風患者配合電針灸治療,不但能減少住院天數,神經系統復原狀況、自我照顧能力與步行功能,都有顯著改善。WHO在1979年公布的47種疾病中,對中風後遺症的治療選擇,針灸是被建議使用的。在南韓的針灸研究發現,針刺「足三里」穴位,可以促進腦部特定區域的細胞再生。在西方國家,也都廣泛將針灸應用於中風患者,瑞典的中風復健研究發現,配合復健與針灸的整合治療後,無論在平衡力、步行能力、生活品質方面,明顯優於只接受單純復健者。
中醫的治療方法
中風復健期結合包括針灸、拔罐、推拿、藥物,可幫助病患神志、語言、運動功能的恢復,且越早結合治療,能使復健期縮短,獨立生活能力增加。傳統中醫治療中風病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認為中風以肝腎陰虛為本,病因不外乎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等,採用綜合的治療方法,藥物加上針灸、拔罐推拿、食療衛教、心理諮商等,對疾病的康復極爲重要。
(一)針灸療法
包括針刺和艾灸兩大療法,又分體針、頭皮針、耳針、電針,而體針、電針和頭皮針在臨床最爲常用,其療效亦有加成的效果。針灸療法是依據經絡理論,通過針刺手法刺激穴道來調節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針對病患不同的症狀,針刺相關的穴位輔以電針儀的持續刺激,增加針灸的療效。現代研究指出,針灸治療對中風病人的血液流動率、腦部血流量、腦電圖、局部微循環等都有明顯改善作用。
(二)拔罐與推拿療法
以經絡理論爲指導原則,運用多種手法對患肢做按摩,以達到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流,幫助肢體功能恢復的目的。
當中風發生時,除了密切配合西醫醫師的治療外,盡早尋求中醫醫療團隊,配合中醫針灸治療,對於中風的後遺症與生活品質的改善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療效,能幫助中風病患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