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中醫的小兒過敏調理與腸胃調理

發布日期
2007/10/18
點閱
605

過敏調理

中醫對於過敏的治療範圍包括:急慢性鼻炎、皮膚炎、結膜炎、蕁麻疹、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氣喘等。容易被歸類為過敏的症狀,輕者僅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喘息等症狀;重者可見痰液黏稠,阻塞氣管,呼吸困難發作氣喘,甚者無法臥床的「端坐呼吸」等,經過中醫完善的調理,確實可以降低發病機率,甚至根治。除發作時的症狀控制,緩解後的調理養護更是重要,應避免治標卻忽略治本,反而成了痼疾。

舉例來說,中醫認為幼兒陰陽未長,脾腎不足,因而抗病力較弱,若第一次感冒引起的咳嗽沒有妥善處理,或是未即刻治療,或只鎮咳沒有從本化痰,日後受風寒則痰火易生、痰積內化潛伏,久病致脾腎虛弱,又致牽連肺氣閉鬱不能排泄,從此一遇到溫度變化、呼吸道感染、過敏原刺激等,就容易引發一連串的不適症狀。

中醫的治療除症狀控制外,更著重後續的調理,希望改變過敏體質以提高抗病能力,減少久病內傷臟腑而發展成慢性疾病。「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是中醫診治的原則,單純解除症狀就像斬草不除根,只有在病情較平穩時,調整體質杜絕病根,疾病才能徹底治癒。

腸胃調理

中醫對於腸胃調理的範圍包括:便秘、腹瀉、腹痛、厭食、營養不良、生長遲緩、肥胖、轉骨期調理、病後調理等。中藥的脾胃調理功效向來廣受大眾肯定,但若過於心急地想直接要求「開脾」處方時,如果遇上不肖商人推薦了一堆補藥,強調不僅可以開脾助食,又可以增強免疫力,花錢服用之後卻未必有療效,因為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弄錯了反倒會越補越大洞。

舉例來說,坊間流傳反覆感冒或過敏體質者應服用人參、黃耆等補氣中藥的說法,殊不知參、耆為益氣要藥,非氣虛者宜不用或少用,因參、耆味甘而厚膩,有窒滯之弊,用之不當或過量,不但不能健脾,反而礙胃,萬不可一見脾虛就用參、耆。

中醫認為孩童「脾常不足」,即脾胃未臻完善,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就是「腸胃比較虛」的意思,加上孩童對外界的寒暖適應較差,飲食不知節制,盲目進食烤、炸等燥熱食物,或濫喝甘甜、冰涼飲料,或偏食,長久下來自然造成容易感冒、食慾欠佳等症狀,或是病後脾胃更虛,此時若家長又給孩子過多的補品,甚至轉骨方,在腸胃吸收功能不佳的狀況下,則徒增腸胃負擔而於事無補。

另外,當父母想盡辦法要孩子「抽高」而服用轉骨偏方之前,應先觀察孩子是否食慾不振、脾胃氣虛的情況,若有應先改善腸胃才是正確的概念。中醫認為「腎」主宰生長發育,骨頭的生長發育則視骨髓是否充盈,而骨髓又由腎所生,即所謂的「腎主骨生髓」,所以腎氣的盛衰決定了生長壯老,而腎氣又與脾胃有關,這也是為何坊間轉骨偏方多以補脾腎的藥味為主的原因。一般而言,「轉骨期」約等同於「青春期」,年齡多半從10至12歲開始,一直到16、17歲。男性的增長高峰約在12到13歲,女性則在9到10歲,所以這段期間要腎充、脾強、胃健,才能增進飲食、補氣血。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掌管消化與吸收功能,是一切氣血化生的來源,所以對於腸胃的保養特別重視。脾的功能相當於人體的消化系統,除了與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關之外,也跟免疫系統有關,所以身體若要遠離疾病的威脅,擁有健康的脾胃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