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讀到知名作家盧雲的軼事─「在一群知名暢銷作家的聚餐中,大家談到『讀者來函』這個主題。傅士德(Richard Foster)及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提到有位心裡火熱的年輕人,曾向他們兩人請教靈命的問題。他們竭盡所能的在信中回覆他的問題,並推薦其他有關靈修的書籍。傅士德事後才知道這位年輕人也寫信給盧雲。『你不會相信盧雲怎麼回覆他的』,他說,『他邀請這位陌生人去他那兒住一個月,以便親自指導他』。大多數的作家都很在意自己的進度、極力保護自己的私生活,但盧雲,卻打破了這種專業的藩籬。事實上,他的一生,展示出「神聖的低度效率」。文章中繼續描寫這位曾在聖母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任教的頂尖人物,晚年卻成為在多倫多一個照顧中度殘障人士的團體─方舟之家的駐院神父。文章並引述盧雲自己說過的一段話為註解:「終其一生,兩種聲音在他裡頭競爭。一個激勵他要成功、要上進;另個則呼召他,只要安息在「為神所愛」的這份安穩中。惟有在他生命最後的十年,他才真正傾聽了那第二個聲音。」
或許在一生中,我們所追求的大多是「高度」效率。要把時間、金錢花在有效益、花在我們認為值得的事物上。在社會上,我們所追求的大多也是「高度」效率,我們希望工作有果效、追求花更少的成本得到更多的回饋。這原是人類追求進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努力,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追求,卻也帶來了一些無可避免的盲點。追求效率的增加,就必須有衡量的尺度,不管是投入的成本更少、花的時間更少、或者是產出更多、效果更強…,這些衡量的尺度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它們大都是「可見的」,否則無從衡量,也很難界定效率是否增加。但是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事物,其實是不可見的,或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見到成果,或要很用心才能注意到,這些重要的事物,反而容易在追求「高度」效率的過程中被忽略了。
「成績」是可見的,但是「親子關係」卻容易在父母的期待中被忽略;「房子」的寬敞、舒適是可見的,但是「夫妻的關係」卻容易在忙碌的生活中被忽略;「工作的果效」是可見的,但是對人的「尊重和瞭解」卻容易在對事情的要求中被忽略;「經濟」成長的指標是可見的,但是人心的「轉化」卻要很長的時間才會呈現出來。不是說成績、房子、工作的果效、經濟的指標…不重要,但我們若有機會靜下心,捫心自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重要?若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若是可以兼得那當然更好),必須有所取捨,我們會選擇什麼呢?如果一天只有24小時,一年只有365天,人生短短數十寒暑,我們會將時間、生命優先投注在哪裡?我想我們不會選擇,孩子有很好的成績,但是和孩子的關係充滿隔閡;選擇花很多的時間賺錢、換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裝潢,但是夫妻每天爭吵不已;不會選擇,有很高的經濟成長指標,但是充滿暴戾、殘忍之氣的社會。
聖經提醒我們:「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真正要投資的是將時間、生命專注在那些可以存到永恆的事物上;但弔詭的是,真正可以存到永恆的事物,常常都是不可見的,或者說是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為重要的事物,要花很長的時間、要很有耐心,他可能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形態或習慣;他也可能要求我們放下身段,學習傾聽與陪伴。面對重要的事物,不可能速成,必須一天一天的去累積,願上帝賜給我們恩典,能夠有看見那不能看見事物的眼光,能夠放慢匆促的生活腳步,常有機會停下、駐足反省自己的生命,過一個有智慧與恆久喜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