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台灣社會的少子化,許多父母親也愈來愈重視孩子的健康。因為頭痛而來求診的小朋友,在小兒神經科門診也愈來愈常見。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頭痛只好發於成人,小朋友頭痛必然是頭部出了大問題,而要求小兒科醫師安排諸如頭部X光與電腦斷層等等的檢查。現就淺顯的探討頭痛的原因與治療,讓各位父母親對這個常見的疾病,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凡是頭部有不舒服的感覺都可定義為頭痛。在七歲大的小孩中,其好發率約為37%至51%。年紀愈大,發生率也愈高。到了十五歲,發生率甚至可高達82%。
腦組織沒有痛覺接收器,所以並不會感覺到痛。在頭部僅有某些部位對痛有知覺,這些地方包含眼睛、牙齒、鼻竇、腦血管、腦膜及部分神經。所以單純性的腦組織受損,並不會導致頭痛,只有牽涉到上述的組織器官,才有痛覺發生。
頭痛分類
頭痛大致上可分為急性與慢性,但是時間點的區別並未有明確的定義。
☉急性頭痛
急性單發型頭痛通常指以前並未有頭痛的現象,而是突然發生。其原因大多與病毒性的感染有關,例如最常見的原因是發燒,急性咽峽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或慢性鼻竇炎等等。通常因為這些原因導致的頭痛,會隨著原發性的疾病改善而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腦膜炎或腦炎引起的頭痛。這些頭痛通常會伴隨發燒,頸部僵硬,噁心或嘔吐,嚴重者甚至會有意識改變,痙攣等的現象。
至於頭部外傷所導致的頭痛,叫做外傷後頭痛,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外傷後頭痛通常發生在外傷後七日內,若無腦組織重大損傷,大多可在三個月內自行緩解。慢性外傷後頭痛也發生在外傷後七日內,但其頭痛症狀可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
外傷型顱內血腫之頭痛,通常會因為顱內血腫而導致顱內壓升高,其症狀有噁心、嘔吐、精神變差、意識障礙與視乳頭水腫。
特別的一種情況,是急性反覆型頭痛合併痙攣發作。這些頭痛通常是痙攣發作的前兆。
☉慢性頭痛
慢性頭痛大致屬於原發性頭痛,可分為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發型頭痛,慢性每日型頭痛,及其他原發性頭痛。其分類因疼痛位置、頻率、時間及伴隨症狀而有所不同。
至於慢性頭痛的原因並非是單一性,而是包含了各種環境因子,內在生理變化,對疼痛敏感的遺傳傾向與耐受程度。再者,頭痛不只是生理問題,心理層面的問題也應該被考慮。
頭部腫瘤常會以慢性頭痛表現,其特徵通常是早晨起床時最痛,到下午稍稍緩解,每次頭痛時間大多超過一小時,頭痛的程度會隨著時間日益加劇,甚至半夜會因為疼痛而醒過來,在校功課明顯退步,行為改變,有時伴隨單側肢體無力,咳嗽、彎腰會使得頭痛更加劇;比較不常見的表現是某些奇怪姿勢的發生。
我的孩子頭痛有關係嗎?需要就醫嗎?
頭痛是一種疾病,自然需要由醫師作診療。
我的孩子需要作詳細的檢查嗎?
每一種疾病的診療,最重要的莫過於詳盡的病史,唯有詳盡的病史,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所以第一步應該是提供醫師關於頭痛相關症狀的描述。大部份的家長會有一些錯誤的迷思,認為檢查就能反映疾病的真相,往往將醫師的專業判斷與建議放在其次,因而一見到醫師就要求安排抽血,頭部X光,腦波,頭部超音波,甚至頭部電腦斷層。實際上大部分的檢查在醫學上都是只是輔助診斷。除了詳盡的病史外,重要的是一系列的身體理學檢查與神經學檢查,及醫師的經驗判斷。
所謂神經學檢查指的是肌腱反射,肌肉強度,十二對腦神經,小腦功能與眼底的評估。當理學檢查與神經學檢查有特殊異常時,醫師才能就下一步處置作適當的選擇。若理學檢查與神經學檢查無異,其他項目的檢查應該可以暫緩安排,觀察小朋友頭痛的情況是否有特別的變化。
至於其他項目的輔助檢查包括:
1. 頭頸部X光:可以檢視頭骨破裂,頸椎關節炎或其他頸椎問題。
2. 頭部超音波:由前囟門探查腦部結構,新生兒九個月後,其前囟門逐漸癒合,一歲後幾乎無法再施行此種檢查。
3. 頭部電腦斷層: 可用來探查腦部血腫,腦部腫瘤,鼻竇炎及頭骨破裂。
4. 核磁共振造影:可以顯示腦部腫瘤,腦部中風,動脈瘤及其他先天性腦部異常。
5. 腦血管攝影:用於強烈懷疑腦血管異常,例如動靜脈畸形,血管瘤。
6. 腰椎穿刺:輔助診斷腦炎,腦膜炎或自體免疫疾病所引發之頭痛。
7. 血液分析:可分析自體免疫疾病所引發之頭痛,例如紅斑性狼瘡。
8. 腦波:用於懷疑頭痛是痙攣發作的前兆。
我的小孩頭痛需要治療嗎?
頭痛既然是一種疾病,當然需要治療。因為頭痛原因不一,治療的方法也因人而異。
治療方式
急性頭痛須就其根本原因而作治療。例如若是呼吸道感染,就須治療呼吸道感染;發燒就須先行退燒。若是強烈懷疑腦炎或是腦膜炎,則須接受腰椎穿刺,以取得腦脊髓液作化驗分析。假如因為外傷而有腦血腫的疑慮,就要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掃描。
慢性原發性頭痛的治療方式,大致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基本上非藥物治療應該優先考慮,其次再輔以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方式包括:
1. 維持良好的姿勢,避免同一姿勢過久
2. 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適度運動
3. 壓力管理,避免情緒失調
4. 肌肉放鬆
5. 避免過度食用含有神經興奮劑的飲料與食物,例如巧克力、咖啡、酒精性飲料
6. 鼓勵孩子溝通,找出誘發孩子頭痛的心理情緒問題,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諮商。
藥物治療
大致可分為急性止痛藥類與預防頭痛藥物:
1. 急性止痛藥物類:常用的有Ibuprofen, Acetaminophen, Naproxen等NSAID類的藥物;另外Sumatriptan 通常使用在難治療的偏頭痛,其價格也比較高。
2. 預防性藥物類:常用的藥物有Cyproheptadine,Flunarizine,Propranolol,Clonidine;某些抗癲癇藥物也被證實具有預防頭痛療效,如Topiramate及Sodium valproate。
總結
頭痛是常見的疾病,不管是病人本身或家屬,都應該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它,聽取醫師的建議,也許短期無法消除頭痛,但是應該以控制疼痛為最終目標。
參考資料
1. Pediatric neurology;fourth edition
2. Mayo clinic on headache,梅約頭痛小百科;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 Cephalalgia;國際頭痛疾病分類中文版第二版;台灣頭痛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