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氣候溫差大,冬天的氣息已悄悄降臨,當天氣慢慢轉涼之後,就是呼吸道感染的季節,我們比較常見的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大部份是病毒感染所導致的,常見的有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另一種則是細菌感染,像是肺炎鏈球菌、感冒嗜血桿菌。其中「肺炎鏈球菌」是非常常見的致病菌,輕微的感染可能引起中耳炎、鼻竇炎、肺炎,嚴重的則會造成大葉性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屬於格蘭氏陽性的雙球菌或鏈球菌。人們對肺炎鏈球菌之認識早在 1880 年代,因為此菌是造成大葉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之致病菌,故又名為 Pneumococcus。1974年,因此菌在肉湯培養時呈現如鏈球菌之鏈狀結構,才正式命名為肺炎鏈球菌。外包的莢膜使得肺炎鏈球菌具有致病力,此莢膜多醣體為該菌株致病的主要因子。除了可以保護菌株免於被巨噬細胞等吞食,具有抗原性外,各種血清型的莢膜各具免疫特異性。目前可知的約有90種莢膜血清型。因為上述的特性,莢膜血清型被應用於疫苗的製作。
平常肺炎鏈球菌潛藏在鼻咽部,為無症狀之鼻咽帶菌狀態。一旦免疫力降低,病菌就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發感染症。所以肺炎鏈球菌感染多跟隨在病毒感染之後。剛開始只是一點發燒、咳嗽、流鼻水,以為是感冒。但幾天後,仍不見好轉。或是病情好轉1-2天後,又開始發燒、不舒服。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是嚴重的細菌性感染。除此之外,還會引起一些免疫反應,導致休克、腎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散播性血管內凝血、多重器官衰竭等。
什麼人最容易得到肺炎鏈球菌的感染呢?兩歲以下幼兒因為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較易感染肺炎鏈球菌,世界上約有1百萬小於5歲的兒童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主要死因多是肺炎。根據WHO估計肺炎鏈球菌引起的肺炎,造成全球每年120萬人死亡。脾臟切除、鐮刀狀貧血、腎臟病患、血液疾病、糖尿病和肝硬化病人也是易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族群。
自1944年青黴素用來治療後,死亡率降至5~8%,在台灣,肺炎鏈球菌是造成社區性肺炎、腦膜炎或其他侵襲性感染之主要致病菌,且在免疫功能不全之病患造成高死亡率。近十年來抗生素濫用,造成抗藥性菌株出現,使得抗生素治療失去優勢。目前臺灣地區的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的不敏感性可達60-80%,在本院上半年的菌種分析也是達到73%。使我們在治療肺炎鏈球菌感染時的困難度增加。如何選用適當的抗生素來治療和如何預防此菌引起之感染,是當今醫界應重視和面對的問題。自2007年1月起,疾管局開始對台灣地區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收集血液,腦脊髓液,肋膜積水或其他無菌部位所培養出來的肺炎鏈球菌,除了作抗藥性的調查,也包括莢膜血清型的分析,希望能有本土的流病資料,也可以評估肺炎疫苗的效益。
「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輕微症狀有時與感冒十分類似,一般人不易分辨。若要判斷家中幼童是否因肺炎鏈球菌引發侵犯性的感染,可以從以下的一些徵兆辨別:
第一,持續高燒不退。第二,燒退後的精神與活動力仍毫無起色。第三,持續嘔吐或昏睡。第四,呼吸喘。以上都是分辨幼童是否遭到肺炎鏈球菌侵襲的簡易指標,家長們若是發現家中幼童有這些徵兆,建議趕快就醫,做進一步的檢驗,以及時接受正確、適當的治療。
以下是我們醫院的真實案例:一名幼童因為發燒5天來門診,媽媽說小朋友一直喊肚子痛,要求檢查腹部。但是因為小朋友精神不好,而且呼吸急促,所以照一張胸部X光片檢查。發現是左側大葉型肺炎及肺積水。當時將他送往加護病房,插胸管做導管引流,並做血液和肋膜積液的細菌培養,並施以有效的抗生素。雖然血液和肋膜積液沒有培養出細菌,但尿液的肺炎鏈球菌抗原呈現陽性反應。經過10天的住院治療後,幼童的情況仍繼續惡化,從左肺發炎進展到雙肺肺實質化,且左肺出現肺泡破壞後的壞死性空腔。小病人因為可使用的肺容積減少,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的現象。後來轉到成大醫院接受葉克膜的體外循環支持,用了21天才脫離葉克膜,恢復穩定。住院治療不但對病童的身心留下影響,家屬所耗費的精力、體力、照護時間與醫療費用等,更是沉重的壓力。
在台灣,由於肺炎鏈球菌感染仍造成相當之死亡率,故台灣引進疫苗接種於高危險群人們,有其必要性。美國兒童自2000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可有效預防兒童七種肺炎鏈球菌感染。孩童注射亦能預防老年人感染。台灣家庭的生育率低,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為了孩子的健康,應該幫孩子施打肺炎疫苗。因為我們產生抗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自己得病,另一種就是注射疫苗。肺炎疫苗除了能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之外,同時能減輕相關症狀,的確能減低孩子的健康受到威脅的機率。雖然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肺炎疫苗,但是若在經濟狀況許可下,為孩子建立抗體,特別是小於兩歲以下的幼童。一旦遇上了肺炎鏈球菌的侵襲,身體就多了一層保護,家長也多了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