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心的治療 新的治療

發布日期
2007/12/18
點閱
285

台灣每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誕生,而先天性心臟病是最主要的先天性異常。其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八的活產新生兒,也就是說每年約有1600名左右之嬰兒出生時即有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症狀,有的在一出生就發現,但也有很晚才出現的,當然也有幾乎沒有症狀的。嬰幼兒最主要的症狀為呼吸較急促,冒冷汗,喝奶量較少且餵奶時間較久;有些則有發紺現象(嘴唇、口腔黏膜及指甲變紫),輕者只有在運動時才發生,嚴重者安靜時亦可見到,甚至有的會缺氧發作。臨床症候為心臟有雜音、心臟與肝臟腫大,及四肢水腫等,因此,早期的診斷及治療格外的重要。

小兒心臟學在台灣已有四十幾年的歷史,隨著生活環境改善、衛生情況提升及預防醫學之發展,兒童心臟病類型有非常大之變化,例如: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因母親接種德國麻疹預防針而幾乎絕跡;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最近幾年也非常少發現。

在醫療設備上進展更快,除了心電圖、胸部X光機外,更有彩色杜普勒心臟超音波、心導管、電氣生理檢查,加以心臟外科專家、麻醉醫師及醫療團隊之密切合作,使得開刀年齡降低(例如:心室中隔缺損在體重2Kg,法洛氏四合症在6-8個月大,心內墊缺損在3-6個月大,大動脈轉位在一出生,開放性動脈導管在早產兒),且手術成功率平均更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近來更有3D彩色杜普勒心臟超音波可提供更立體的影像判讀,使心臟科之發展更如虎添翼。

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些更新的小兒介入性心導管術(Pediatric Therapeutic Cardiac Catheterization)重大之發展,這些先天性心臟疾病以前都需要開心手術才能治療,應用這種介入性心導管術治療之技術,不但免除病人開刀之苦,又無疤痕,住院時間只要三天,更可節省不少健保醫療費用:
一、 氣球導管擴張術(Balloon Dilatation for Valvuloplasty & Angioplasty):使用特殊的氣球導管,可用於治療肺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縮窄、人工血管狹窄等,只要有需要,早產兒也可以此方法治療。

二、 彈簧線圈(Coil Occlusion):只要數分鐘,可將開放性動脈導管(<4mm)關閉,亦可用來關閉不必要之血管(如:人工血管、動靜脈瘻管)。

三、 特殊設計閉合器(Closure Devices):用來固定於缺損之地方,例如心房中隔缺損患者只要體重超過12Kg,即可使用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關閉;又如開放性動導管(>4mm)也可用Amplatzer ductal occluder使之關閉。

四、 血管支架(Endovascular Stent Implantation):使氣球導管擴張術治療不易之狹窄的肺動脈或主動脈等得以治療並免除再次開刀之苦。

五、 電氣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是一種侵襲性的治療方式,它能截斷引起心律不整的不正常電路傳導途徑。在做電燒的過程中,醫師會插入一條特殊的導管線到心臟產生不正常電氣活動的地方,經導管線產生熱能,將非正常的傳導途徑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