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幼童燒燙傷之預防及處理

發布日期
2007/06/20
點閱
932

兒童燙傷基金會曾做過統計,18歲以下兒童燒燙傷發生率約佔32%,其中0-9歲的幼童發生率約為25.6%,當中又以1-2歲的發生率最高,約佔63.8%;本院燒燙傷中心近年來發生率統計結果亦顯示,0-10歲幼童發生率約為31.8%,當中亦是以1-2歲最多,約佔1/3。發生的原因多以熱液燙傷為主,大多是因為洗澡水、熱湯、熱茶、熱水瓶打翻等燙傷最多見,少數為燒傷及浴室之洗廁劑灼傷。

為何0-10歲發生率最高呢?主要是因為這時的小朋友剛學會爬步或走路,對外界的事物都產生好奇,什麼都想拿、想玩,想嘗試去做大人做的事,如泡牛奶、玩打火機、插插頭、開瓦斯爐等,因為如此,自己不小心而燒燙傷的小朋友不在少數,很多時候也由於家長的疏忽,導致幼童燒燙傷。

家中常見的燒燙傷情形如下:洗澡水先放熱水,導致幼童洗澡時燙傷;熱湯放於桌上,幼童爬到椅子上去抓鍋子而打翻燙傷;端湯時未注意幼童在旁邊;換尿布時熱水瓶置於幼童身邊,大人離開時幼童拉扯打翻燙傷;房間衣櫃上放置熱水瓶,幼童拉扯電線導致熱水瓶打翻燙傷;或是至浴室玩鹽酸洗廁劑而灼傷等,更嚴重甚有幼童玩打火機燒傷自己妹妹的事件。這樣的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幼童身上,但只要家長多注意家裡週遭的生活環境及幼童活動的情形,其實燒燙傷是可以預防的。

如何預防幼童燒燙傷呢?首先,家庭是幼童生活主要的環境,因此便要注意家中的物品擺設及收納。如熱水瓶需放在幼童無法觸摸處,並且將電線收在幼童無法拿到的地方或採用可分離式電線,當幼童拉扯時,電線會與熱水瓶分離而防止熱水瓶翻倒燙傷,或熱水瓶熱水之紅色開關應加裝安全鈕,避免幼童開啟;另外,在插座上加上安全蓋,防止幼童玩插頭及插座而電燒傷;打火機及火柴盒應收放於幼童無法拿取處;大人若燙衣服時有事離開,應將熨斗關閉並將電源拔除收好,避免幼童拉扯電線、觸碰熨斗而燙傷;洗澡時應先放冷水後再放熱水;廚房應避免幼童獨自進入,瓦斯應隨手關閉,瓦斯爐開關應設置安全鈕,避免幼童開啟瓦斯爐;餐桌若有桌巾勿太長,或與桌面齊,避免幼童拉扯桌巾打翻桌上熱湯;浴室之化學洗廁劑、鹽酸應放置幼童無法拿取處,避免幼童誤食及灼傷;避免讓幼童接近鞭炮。外出時,應注意停放路邊之汽機車,因幼童之身高與汽機車排氣管差不多,加上排氣管會冒煙,而驅使幼童好奇去碰觸或發生走路時不慎接觸導致燙傷等。

針對較大的幼童,平時可以教導家中危險物品勿隨意碰觸及拿取,讓幼童有所認知及警惕。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容易對幼童造成危險及威脅,除了小心預防外,最重要的還是照顧者的小心謹慎,因幼童的好奇及好動,一不注意都容易造成燒燙傷的發生。
倘若燒燙傷了,該如何處理呢?一旦幼童發生燒燙傷,主要照顧者一定要冷靜勿驚慌,然後記住並執行燒燙傷五字訣:「沖、脫、泡、蓋、送」。

沖:迅速以流動的冷水沖洗或泡於冷水中至少15分鐘,以快速降低皮膚表面的熱度,避免用醬油、米酒、藥酒、牙膏或其他溶液沖洗,因這些溶液對受傷的皮膚都是一種刺激,容易加深燒燙傷皮膚的傷害;另外,勿用過冰的水或冰塊浸泡,避免凍傷或失溫,造成更大的傷害。

脫:充分泡溼後,小心將傷處之衣物去除,必要時可用剪刀剪開衣物,勿拉扯或用力脫除,避免皮膚的損傷,倘若衣服黏於皮膚,可暫時保留不動,待送醫時再處理,並盡量避免將水泡弄破;若水泡已破,勿慌張,保持乾淨即可,勿隨意塗抹藥膏或藥草偏方。

泡:繼續泡於冷水約15分鐘,可減輕疼痛及穩定情緒。

蓋:蓋上乾淨的布單或紗布,記住勿隨意塗抹藥膏或偏方。

送:除了極小或極淺的燙傷傷口外,最好送至鄰近的醫院做進一步處理。

幼童發生燒燙傷對幼童和家長而言,都是一段痛苦的煎熬,若能掌握好受傷時的處理步驟,便能將傷害降至最低;然而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若能做好環境的預防,隨時注意幼童活動情形,還是能避免燒燙傷的悲劇發生。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無日期),如果不小心燙傷了怎麼,兒童燒燙傷手冊(14-15頁),台北。
董光義、陳美玲、歐聖運、王先震,(2006),台灣地區大面積燒傷之流行病學,2007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cbf.org.tw/client/pro0401/sld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