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刊物

嘉基刊物CHIA-YI CHRISTIAN HOSPITAL

首頁
嘉基刊物

朋友談陳博憲醫師

發布日期
2007/06/20
點閱
290

跟著陳醫師的門診十幾年的時間,工作很愉快、沒有壓力。陳醫師真誠地對待每一個病人,看病認真仔細、耐心解釋病情,門診都會看到中午十二點、一點多。我平常上9點到5點的班,中午也繼續跟著陳醫師看診;當時看完門診後要到急診室幫忙。我記得有一天,一位媽媽帶小孩來掛急診,看起來非常緊張,小孩躺在急診室裡哭得很厲害,趕緊聯絡值班的陳醫師前來,他看了一看、摸摸肚子,開了一顆甘油球給他,媽媽抱著小孩到廁所,不到五分鐘之後,媽媽和小孩就手牽著手笑著從廁所走出來。

還有一次,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來看陳醫師門診,說下腹部肚子又漲又痛,陳醫師看了之後就趕緊檢查她的尿液,結果為陰道閉鎖,因為她已經到了青春期,經血沒辦法出來,當時馬上開刀引流,病患的肚子就消了,我覺得陳醫師很高明、診斷病情很快,經驗相當豐富,只要病人講一下症狀,陳醫師就可以馬上診斷出正確的病情。

陳醫師很值得信任,所以我們全家都是他的病人,他可以說是我們的家庭醫師,我的兩個小孩都是陳醫師從小看到大的,我現在有五個孫子,也都是給陳醫師看的!


心臟檢查室/周愛卿

我在小兒科10年之後才調去內科,對陳醫師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為人,負責任、有耐心、有愛心,特別的case他會幫忙,遇到有困難的病人,他也會特別協助,但他不一定會說、常暗中幫助別人。

我鄰居的小孩,五、六歲時就來找陳醫師,他是腎臟疾病,每一兩個禮拜就要來驗尿,二、三十年前這是個很麻煩的病,藥物又不發達,陳醫師很仔細的和病患父親解釋病情,又熱心的轉介他們到台大,後來他們輾轉又到了榮總。我最近碰到我的鄰居,他轉述當年小孩已經成家立業了,還生了兩個小孩,現在仍很感念陳醫師當年的幫忙。


醫療業務室/侯美貞

我是民國69年到嘉基上班的,一開始擔任社工員辦理醫療補助的評估與發放,當時沒有勞、健保,所有的診察費、藥費都屬自費,而嘉基為當時的後送醫院,病患都是病得很重了,才會送到醫院來。我們接到個案以小兒科最多,大部分是早產兒或重症的小孩,都需要一筆很大的醫療費用,對於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家長通常都會選擇放棄小孩,反而是醫生們不忍心,苦勸家長把小孩留下來照顧,所以那時候常常看到陳醫師拜託他們住院,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病患家屬/張淑枝

我是陳博憲醫師大姐的高中同學,在他念嘉中的時候就互相認識了,所以當他在嘉基實習的時候,我們家的人就開始讓他看病。他對人好,對患者尤其有耐心;當年我的兒子早產,出生時只有1.2公斤,放在保溫箱裡一個半月,是陳醫師把他救起來的,若沒有陳醫師的悉心照顧,我就沒有這個兒子;若沒有陳醫師的幫忙,我的兒子不會有現在的成績,他現在已經結婚生子,擁有自己的家庭,這都是陳醫師的功勞。


病患家屬/王秀滿

可以說雖然上天送我一個小孩,但如果沒有陳醫師,就等於沒有這個小孩。當我的小孩送到嘉基時,已經被判定肺炎、敗血症,在當時,因為公婆比較沒有醫學常識,也不能接受小孩子住在保溫箱裡,所以為人子女的我們只好再把小孩帶回去,婆婆弄了一堆民間習俗的藥物,反而加重病情;後來緊急又送到別家醫院,他們卻覺得沒救了、讓我們把小孩帶回家準備後事,結果我們又向陳醫師求救,於是小孩被送到加護病房觀察了一段很長時間.,現在已經平安長大了。不管三更半夜拜託陳醫師什麼,他都願意熱心幫忙,陳醫師真是一位有醫德、富愛心的醫生!


嘉基創院院長夫人/戴師母 (Joyce Ditmanson Cotterill)

陳醫師為人和善、彬彬有禮,其實在很多方面都和戴醫師相像:他們非常低調,待病人有禮、很仁慈,他們都非常照顧病人;戴醫師其實不喜歡當院長,他不喜歡管別人,就喜歡當醫生,我想陳醫師也是,他只想當個好醫師、照顧病人,我很高興他能得這個獎,我認為他得這個獎是實至名歸。

民國85年二月接到嘉基的電話,請我們回來領第6屆醫療奉獻獎,領獎的時候,戴醫師一直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全醫院的員工都該得這個獎,他只是醫院的代表。很高興今年陳博憲醫師也獲獎了,我們會一起去台北參加頒獎典禮。當戴醫師得獎的時候,陳醫師全家都參加了頒獎典禮,當時我們既感謝又感動,很高興今年也可以參加陳醫師的頒獎典禮。

我記得戴醫師回來領獎的時候,病得很重、人很不舒服,但很高興可以回到台灣,我們很愛台灣。嘉基成長得很快,醫院一開始規模很小,現在變得很大,我們稱他「延續的愛」,這也是嘉基存在的目的─見證上帝的愛,讓每一個出入醫院的人,都能分享上帝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