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恩典就像年歲的冠冕,祢的路徑都滴下脂油」(以賽亞書65章11節),哥林多後書9章15節又說道「上帝有說不盡的恩賜」,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我要感謝陳誠仁院長以及兒科主任王壯銘的推薦,才有機會參加甄選,在甄選的過程,從推薦、初選、記者實地採訪、再複選、電視台實地採訪錄影,還有北上領獎的相關事宜,要非常謝謝企劃室郭瑜芬小姐,不厭其煩的幫我收集整理資料、策劃與安排,當然也要感謝主辦單位、立法院厚生基金會、協辦單位聯合報系,及TVBS有線電視台,以及所有的評審委員。
我特別要感謝嘉基創辦人戴德森院長,戴醫師他在49年前為了要尋找台灣最需要醫療資源的地區,於是在這個到處是農田及甘蔗園的荒郊野外蓋了「美國仔醫院」,因此我才有機會在民國59年從台北醫學院畢業,60年服完預官役後,返鄉在這兒上班。
我也要感謝Dr. André Nelson倪安華醫師,他第一次來嘉基是實習醫師,那時他就深深體會到嘉雲南地區小兒科醫療水準的低落與醫療資源缺乏,尤其是新生兒及早產兒的照護更是完全沒有,因此在他回美國接受完整的小兒科住院訓練之後,向教會申請來嘉基志願奉獻四年,建立兒科,我才有機會離開從事6年的內科,轉到小兒科與他共事。其間,他引進最新醫療技術與觀念,推動嬰兒預防注射、母嬰衛教及進入Baby Room用BI衛教隔離、門診儘量不打針,這些都是這十年多來台灣做的事。倪醫師非常認真教學,讓我受益無窮,他是我終生難忘的良師益友。戴醫師、倪醫師都是從美國明尼蘇達州來的宣教士,兩位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精神,是我一生學習的典範。
嘉基當時創院本質是定位在「慈善救濟」醫院,收費儘量偏低,不以營利為目的,所以收入都很少,加上北部大型醫院都在擴建增加床位,所以醫師的招聘非常困難,沒有人願意下鄉,所以我也要感謝以前所有一起共同奮鬥的醫師們,如目前還在醫院的林振祥醫師、陳明玉醫師、蕭坤楠醫師、何宗錦醫師,在醫院艱困時期鼎力相助,相扶相持才有今日的嘉基。
4月28日領獎那天,林尚水董事、趙正安副院長、陳進成牧師率領祝賀團專程參加,並且為我賣力獻唱「天父恩典真正大」詩歌,實在令我非常感動,謝謝大家。
我也要感謝家人,父母親的培育、身教、言教,太太任勞任怨的付出,以及三個小孩的聰明乖巧,讓我無後顧之憂,才能全心全力投入醫院的工作,他們是幕後的大幫手。
時間過的真快,一晃眼在嘉基將近36個寒暑,從囡仔兄à醫師叔叔à醫師伯伯à現在的醫師爺爺,回想當時來嘉基時是在民國60年7月,院區很優美、恬靜高雅,白色的屋外牆壁很高尚,病房是二層樓的建築物,全院有9位醫師,如果扣除眼科麻醉只有7位醫師,總床位大約80-90床,員工90多位,全院兩部汽車、兩部機車,員工大部分都騎鐵馬,那時員工休假少,第一年有一週假,婚假兩天(一天結婚、一天歸寧),護士無產假,一旦懷孕就趕緊累積off留著坐月子用。清晨提水桶幫病人擦澡,讓病人舒服些,回想起很像嘉基的阿信,這樣的情況真不可思議,簡直是天方夜譚。員工克勤克儉、刻苦耐勞,檢驗室值班打地舖睡草蓆;沒有電梯,病人行動不便只能協力抬擔架上下樓梯,感謝上帝未曾有意外;醫師值班沒有值班費、只有誤餐費,但是要做全院總值班,因此學到的經驗不少。當時嘉基規模雖小,員工相處融洽,大家甘心樂意為醫院付出,放棄休假是嘉基的特色,讓人感覺很窩心、很溫暖,日復一日的上班工作,不覺得有什麼。
謝謝大家的愛護與疼惜,謝謝大家。其實這次,我是代表49年來所有嘉基團隊去領獎─「第17屆醫療奉獻獎」,這都是大家努力的成果,這個榮耀是屬於所有嘉基人的榮耀!
「親愛的天父上帝,祢揀選我們,讓我們成為祢的兒女,又以說不盡的恩典眷顧我們,帶領我們,我們要深深感謝祢。天父上帝,祢知道我們是多麼卑微,能力多麼有限,只不過是土做的器皿而已,常常軟弱跌倒,沒有好的見證讓主蒙羞,懇求主憐憫與赦免,並加添我們的力量,使我們成為祢喜悅的兒女,也懇求祢繼續祝福嘉基,帶領這永遠有使命感的醫院,奉靠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擷取自5月24日陳醫師於嘉基感恩禮拜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