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院為家、投注36年人生精華歲月,嘉義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陳博憲,民國60年自醫學院畢業後,因體會城鄉差距大,便毅然回到當時經濟貧困、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雲嘉南地區,追隨嘉基創院院長戴德森醫師的腳步,投入最基層的醫療工作,率先建立小兒科完整醫療、護理照護制度,讓嘉基兒科成為當時雲嘉南地區唯一的兒科重症後送醫院,同時著手兒科衛教門診,遠赴偏遠山區和海區巡迴義診,默默奉獻36年歲月守護雲嘉地區孩童健康,無私的付出讓他榮獲中華民國第十七屆醫療奉獻獎。
陳博憲醫師36年前從台北醫學院畢業後,由於深感城鄉醫療資源差距甚大,因此決定回到雲嘉南地區,留在嘉基擔任內兒科住院醫師,從最基層的醫療工作做起,當時嘉義基督教醫院約有病床100床、8位醫師(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院長)、全院90多名員工(含護理人員),救護車及福音車各一輛,醫院的醫療科別分為內兒科(兒科附屬於內科)、外婦科(婦科附屬於外科)兩大科。
當年雲嘉地區小兒科醫師堪稱極度缺乏,而且醫療設施嚴重不足,尤其早產兒、新生兒醫療更是缺乏,例如當時沒有新生兒呼吸器,醫護人員只好用手壓,一壓好幾個鐘頭,壓到手痠就換人壓,在醫療環境貧瘠落後的情形下,為提升雲嘉南地區小兒照護的水準,陳博憲醫師與倪安華醫師(Dr. André Nelson)引進許多最新醫療設備,如氧氣罩、動脈氣體分析儀、呼吸器使用等,倪安華醫師也帶來許多技術,如蠶豆症的檢查與預防、嚴重新生兒黃疸症換血及紫外線照光、腹膜透析、氣管插管、臍動脈插管、臍靜脈插管等,可與北部大醫院媲美的醫療技術,讓當時嘉基兒科成為雲嘉南地區唯一兒科重症後送醫院。
陳博憲醫師說,當時黃疸極為普遍,而治療黃疸需要換血或紫外線照光,多數孩子都已因敗血症、黃疸昏迷、抽筋才送到醫院,部分阿公、阿嬤還很迷信,說這是中邪、煞到土神引起的,只要回家弄一把土放在客廳「壓土」,就可以把土神壓住,不然就貼紅紙或喝符水、菜瓜水,以致小孩常延誤就醫。為了小孩子的健康,陳醫師常要苦口婆心向家長解釋,有時甚至要遊說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拜託他們把小孩留下治療。
有鑒於當時經濟貧困交通不發達、醫藥常識極度缺乏,加上迷信偏方,為了讓雲嘉南地區的小孩得到更適切的照護,陳博憲醫師開始著手兒科衛教門診,設法讓病童能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式,同時大力推動小兒預防注射制度,預防小兒麻痺、白喉、百日咳、麻疹、德國麻疹、結核病等流行疾病。
另外,倪安華醫師與陳博憲醫師當時因擔憂含有Sulpyrine的退燒針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堅持不幫發燒病童施打這類退燒針,在許多必要藥品均尚未進口的情況下,為幫助病童減輕苦痛,陳博憲特別請當時藥局張耿端主任研發自製溫和的口服藥水退燒,藉以提供安全優良的醫療品質,當時被一些家長罵到臭頭,如今證明這是正確的,目前這種退燒藥已被禁用。
民國68年間倪安華醫師回美國,陳博憲接手雲嘉南地區兒童醫療照護工作,隨後更擔任嘉基醫療副院長、院長等職務,同時在74年運用教會人力資源,由陳張盡女士(陳博憲醫師母親、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護士)帶領所屬的嘉義西門長老教會婦女團契,為醫院製作棉球、紗布、棉花棒、被褥等開刀房及病房所需物品,開啟了嘉基志願服務工作的先鋒。
陳博憲醫師擔任院長期間,仍然維持門診一週六診次、照顧住院病人及教學等工作,有時醫師人力不足,也主動參與值班,他住在醫院宿舍,每天晚上休息前,一定再次前往所有病房巡視一次,才安心回宿舍就寢,把醫院看做第二生命。
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當陳博憲醫師遇到因經濟關係而無法接受治療的病童時,常會在病歷上註明不收費用或打折,病童所付不足的費用,就從他的薪資扣除,如有慢性腹瀉嚴重病童,無法適應一般奶粉,需要購買較昂貴特殊腹瀉奶粉時,他也會自掏腰包讓家長購買特殊奶粉。民國71年間,一名10天大男嬰因活動力不好、呼吸急促、發燒、腹瀉,經轉診送到嘉基後,出現白血球過高、嚴重酸血等症狀,經陳博憲悉心照料,終於將這名男嬰救活,男嬰的父母為感謝陳博憲醫師的照顧,遂將這名男嬰取名「嘉基」。
36年如一日,無私的奉獻讓他繼嘉基創院院長戴德森醫師(第6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以及隨後接續院長職務的翁瑞亨醫師(前國民健康局局長、第16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之後,獲得第十七屆醫療奉獻獎,也成為嘉基第三位獲得醫療奉獻獎最高榮譽的醫師,並於今年4月28日北上接受頒獎表揚。